第319部分 (第1/4页)

蒲�“�谩�

从丈夫的表情,不懂电学的老太太也看出了这个小伙子的能量,这年头,能让老爷子兴奋成了一个老小子的人可不多了。她笑道:“要听小唐宁的才能赚大钱!”

唐宁笑纳这个说法,一副散财童子的表情。

临走之时,唐宁把小礼物拿出来,是一台无线电报机,如今,整个伦敦都有发射塔覆盖,中央塔集中分址方案使得只要小小的天线就能把电报机连入电报网中,使法拉第教授能够随时跟自己联系。带打字机的电报机就是这么好用,教个三五分钟就学会发送电报。唐宁还教法拉第使用电报机购买最新的电讯报。一台电报机的费用是一百英镑一年,这就算对法拉第这样的准中产阶级来说都不是一笔大开支,所以他至今没弄到手,只是向皇家科学院申请了,还没批下来。

差点忘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找橡胶厂。法拉第愉快地告诉了唐宁一家比较大的橡胶厂的名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资讯,硫化橡胶专利在英国的持有人是托马斯?汉考克。

汉考克和商业伙伴的麦金托什公司其实在万国工业博览会上也有自己的大展位,展出他们的靴子、衣服等橡胶制品,只是当时唐宁没想到要跟他们合作而已。

法拉第拿到报机之后的第二天就忍不住把机器拆开了研究,然后看到很多他这个当代电学与磁学大家都没见过的神奇东西,比如:真空管。

这种电子元件就是开启整个电子时代的大门,要等到电学昌明很久之后才可能出现。1883年,爱迪生在一次改进电灯泡的实验中,将一根金属线封入灯泡中,使之靠近热灯丝,当点亮灯泡时,意外地发现,电流竟然从灯丝穿过空隙流到了金属线上。因为这种现象对爱迪生改进灯泡并无益处,而他又是个重视实效的人,于是他只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效应,日后也就忘了。但是电子被发现后,爱迪生效应就变得相当重要了。它可以用来解释空隙中的电流就是一束流动的电子。英国物理学家理查孙在1900~1903年间进行的实验证明,电子会从真空中加热的灯丝上“跳出”。这一成果使他在192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夫累铭充分利用了爱迪生效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他在灯泡灯丝(称为丝极)的周围围上筒形金属板(称为板极)。板极有两种作用:当它处于正电位时,就吸引从热灯丝上跳出的电子,形成有电流流通的通路;当板极处于负电位时,会排斥电子而阻断电流流动。假设板极与一交流电源相接,电流朝一个方向流动时,板极带正电,则电流在灯管内通畅无阻;若电流方向改变,板极便带负电,则灯管内没有电流。因此,板极的功能是只允许单方向的电流通过,换句话说,它可以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由于此管很像一个电流阀,英国人自然而然地直接称之为“valve”,而美国人则称之为“tube”,中文对两者都译为“真空管”。因它有两个电极——丝极和板极,所以科学家称之为二极管。

真空管(亦称无线电真空管,因为最初是应用在无线电上)所控制的是真空管中的电子流,而不是通过电线的电流。由于电子比电流容易严密控制,所以真空管及其衍生出来的所有装置能起过去电路器件所不能起的作用,为电子装置开拓出一片全新的领域。一切有关真空管及其后代装置的研究和应用统称为电子学。

当时,人们用最简单形式的真空管取代晶体而作为新的整流器,因为它的可靠度比晶体高。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进一步改进,将第三个电极置于真空管中,从此,三极管便诞生了。第三个电极(栅极)是一块布满小孔的金属板,位于丝极与板极之间,它能吸引电子,加快电子从丝极向板极流动(穿过栅极上的小孔)。因此,只要给栅极增加少量正电荷,从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