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5页)

调查还显示出男女在择偶方面的区别:男人看重女人的是外表和贞操;而女人看重男人的是人品和经济收入,希望自己的男性伴侣达到“三高”:收入高、学历高、身材高。由此可见,男人对女人的人品方面有所滑坡;而女人对男人的贞操观有所滑坡。但有一点让人吃惊的是,女人却并太看重有共同语言,相反更偏重于经济收入。

而真正进入家庭生活的男女,现在更看重的性生活的质量,如今有一句话流行:“你爱不爱我,就看你*做得怎么样,**,爱是做出来的!”

现在做男人挺累,他面对的是双重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承担的责任更多、更高了。于是,那些高学历的男人选择单身的比较多。而现在的女人压力有所减轻,只要装作一副无辜等待拯救的样子,一般会激发男人的雄性荷尔蒙分泌。他会很心甘情愿地做“护花使者”,如果女人再配合一点,作小鸟依人状,这男人一定会觉得“牡丹花下死,做鬼也*”。由此可见,男人天生自贱。这一点,柏杨老夫子在《食色性也》一文中有所点露:

“大概上帝造人时,赋予男人一种独当一面,挑大梁,唱黑头戏的性格,而赋予女人一种被保护和祈求安全的性格。”

正因为这种天性,使得男人相对重责任,而女人相对重感情。但现代男人的责任感、女人的感情观不同程度地受到挑战。一般说来,在工作顺利生活富裕的时候,最能检测一个男人是否有责任心,真爱自己的妻子,但是现在好像并不如此,有钱的男人包二奶、养情人之风盛行,有些妻子竟能纵容丈夫如此,甚至认为自己丈夫充满男性魅力。与男人相反,女人在生活困顿物质贫乏的时候,最容易表现她的爱心和坚贞,但是,现在很多女人吃不起苦,当男人提出共同奋斗,她会“为什么非要与你一起吃苦”一言相拒。她们更多地满足于被包养的虚荣,而不愿忍受相濡以沫的高尚。

沉默的背后

文/龙之鸣(老虫)QQ:58852736

………

中国人喜欢选择沉默,沉默仿佛成为我们沾沾自喜,高人一畴的生存方法。这篇文章,我想揭穿沉默的背后的东西。

有人甚至沾沾自喜起我们的国民性了。他们说,中国太聪明了,选择沉默是最明智的。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历史文化都是一脉相传,没有中断过,即使蒙古人、满洲人来了,也让他们不得不学会沉默,化为华族。鲁迅先生开创针砭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说中国人是极端麻木、丑陋、自私,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阿Q形容不足为过。时代在前进,如果说鲁迅所处的时代,按传统的说法是旧社会,沉默代表的是麻木,那么新社会依然盛行。这种沉默仅仅代表麻木?

不!现在中国式的沉默并没有那么简单,是剧毒的一种。可以说是幸灾乐祸式的沉默。别人倒霉,他口头沉默,而内心一阵窃喜,庆幸霉运没有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自己倒霉,选择沉默,想的是只要头颅还留在脖子上,便留住了青山,就不用怕没柴烧。一旦霉运全去,可以发号施令,就不会沉默了,只要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给他,就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做得出来。

沉默的背后是挟嫌,沉默的背后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在我看来,中国国民性最难以克服的是其“唯我”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许多人批评中国国民性,总是说中国人是从来不能为自己考虑,是没有个人的。所有的体制是压制个人的,根本没有“个人”的概念。像鲁迅这样中国思想先锋们重塑“新人”,也是想使社会化的“人”变成个人主义的“个人”,不希望成为体制下的“无声”的大众。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我们民族是最“个人”化的民族。中国为什么总是形如一盘散沙,无法凝成一股力量——就是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