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3/4页)
久,这个年轻的皇子可是最爱提出问题了,若不好好敷衍,他总不会罢休。
赵顼道:“前日开封府遇到了一个案件,在朝堂又形成了一番小争议。”
“开封府?”沈欢吓了一跳,如今司马光不就是开封府的知府么,难道他又捅了马蜂窝不成?大感泄气,拜司马光为师还真是累人,总得到处为他救火。
原来开封府前日接到报案,有一个妇人嫁到丈夫家,因为嫌弃丈夫长得丑陋不堪,心生不忿,半夜的时候趁着丈夫熟睡,操起刀子要把他砍死,谁想到这位丈夫惊醒,躲了开去,只给砍伤,尚未死掉。事件闹到了开封府,司马光愤其所为,判妇人死罪。结果上报大理寺,不少人认同,却有一个年轻的官员觉得司马光援引律例有误,因此闹到了朝堂之上。
沈欢听得惊奇,有点印象,仔细一想,有点怪了,这件事当年看王安石传记时有提到,可那也是神宗时代的事了,如今怎么又提前那么多了,难道这种奇事何时何地都有着的?好像司马光与王安石就在此事上争了颇久,最后以王安石胜利告终,却让两位好朋友闹得不可开交了。
“子贤,此事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闹得开来,也不过是大家对律例援引有争议罢了。司马君实认为妇人该死,却也有人认为不当死。不过认为当死的人更多。本王就疑惑了,同是臣子,用的都是大宋律例,怎么会有如此分歧呢?”
“殿下,沈某对律例不大了解,按例该是如何?”
赵顼思索了一下,道:“按律例,杀人者当斩。”
“杀人未遂呢?”
“按律减罪二等,监禁数年。”
沈欢苦笑了,他后世而来,当时依法治国,罪否全是看法律有否,听得大宋律例,以他薄弱的法律知识也清楚司马光判罚有误了。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他是对的呢,也支持他的主张?想必更多是以所谓“道德”来判,认为以妻杀夫,乱了三纲五常,于风化害莫大焉,因此愤而杀之。也许大家要责怪他们不懂法,也守旧,不过这个时代的风气就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他们又怎会跳得出这个局限呢?在这一点上,王安石“迂阔”得就有点合理了,他爱钻牛角尖,以后世观点来看,反而是最符合人心的,不过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他就有点激进了。这是他与司马光的分歧,一激进,一持稳。
“子贤,依你之意该如何判罚?”赵顼不解地问道,“本王真是有点想不通了。”
沈欢看着这个年轻的皇子轻皱着眉头,极力思考的样子,心中一动,史书说他最好《韩非子》,想必对他法家的那一套颇合胃口,这也是他为何支持合他脾性的王安石的原因之一吧。如今他问起来,自己在他面前万万不能与之向背太远,另外,此事他也得相劝一下司马光才成,不为其他,就为影响一下他的思想,同化于他。
“法律不外乎人情”,这种德治深入司马光之心,但是在沈欢对他的规划中,这种思想却是落后王安石一点了,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也该不遗余力去作出改变。他选择司马光,可不单单是因为他人品高尚,而是想把他改造得比王安石还适合这个时代!
面对赵顼的询问,沈欢暗叹一口气,决定还是投其所好,脱口就道:“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是《韩非子•;八经》里的话,大概是从人情好恶上说赏罚,之后就是立法来治道。沈欢对韩非子不是很了解,对其句子也只记下经典的而已,稍稍涉略,因此只能微微提及一下。
赵顼闻言却大是振奋,他这些年瞒着老师偷偷读《韩非子》,奈何大家都不愿意给他讲一讲,只能囫囵吞枣,半生不熟地下咽了;激动了许多,喜道:“子贤对韩非子也精通?能否为本王讲一下,本王很感兴趣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