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 (第3/5页)
叹服。
更有怀疑论者表示不相信在vs研究院的主场测试,要求将机器拆开看看有没有作弊。研究院的那帮疯子自然欣然许诺,大方的让这些家伙看个究竟,反正看一眼也不会将技术流失。
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作弊的现象,当然不会有,这是alpha应有的性能,长久暗暗窃喜。
alpha能有这么精彩的表现自然有它的道理,这些测试只是在公共平台上进行的,所有的测试程序都是现编的,测试的也只是一些基准性能,这方面alpha自然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对手。
但是性能归性能,要实际应用才能卖得出去,可是应用软件还没完成,这个长久自然不会提及。
再者,alpha能有这么良好的表现,和处理器的设计 也密不可分。
这部样机的处理器已然不是原来所预定的k32了,而是虞博士所率领的研发团队改进过的版本,内部称之为k32…pro。
说是改进版本,其实也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从k32成功时即启动研发,算到如今已经一年多了,在虞博士率领的团队研发之下,其性能飞跃也让长久颇为心惊。
秉承于k32那异常精简的设计,虞博士对指令集并没有多大的改动,只是新增加了两条指令,由32条增加到了34条,存储器寻址方式同样只有两种,这就大大简化了程序的编写。
另外由于工艺的改进,芯片可以容纳下更多的晶体管,k32…pro还将内部高速寄存器增加了一倍,达到了128个,使得各种数据指令可以更多的在寄存器中高速运转而不需要cpu发出指令在内存中寻找。
由于k32使用的是流水线技术,而k32…pro同样是这种设计,精简的指令高速处理对数据的需求也节节攀升,可以说是一个数据吞噬机也不为过,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大规模的寄存器使得数据处理加快,但是内存的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处理的速度,这也让k32…pro的流水线处理成了摆设,没有数据只能等待,使得性能大大下降。
虞博士同样也遇到了英特尔的难题,甚至更加的致命,因为386并不是采用流水线技术,所以处理器时钟周期的等待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太大,而k32…pro则对这个非常敏感。
这就让研发小组骑虎难下,由于k32…pro的内核不需要微码电路,因此显得十分精致小巧,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处理器内核了,大概只消耗了三万五千个晶体管(arm处理器同样如此)。
这么小巧的内核再加上一些外围的功能电路也不过让芯片的面积增加了一点点,虞博士甚至想将两条数据处理流水线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这样做是完全有可能的,相比386使用的近28万个晶体管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模拟了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两条流水严重加剧了等待数据的时间,反而使得性能还不如一条线。
这就让虞博士难以取舍,费尽心思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西门子的一个工程师提议加上cache,或许可以缓解一下数据等待的问题。
cache不大,只有2kb,不是字节,是位,2k位而已,却占据了相当于原本整个芯片的面积,让k32…pro的成本增加了一倍。
不过这是值得的,加上了cache的k32…pro如虎添翼,数据等待的问题虽然存在但是已经微不足道,性能居然超越了k32一倍之多,8兆赫兹的版本每秒可处理的指令数目达到了四百万条,当时没有任何处理器可以与之比肩(386大概是四百到五百万条指令每秒吧,不过386的频率可是从二十兆赫兹起跳的)。
芯片大了,自然会影响成品率,对测试的难度也会加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