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5页)
靖国也因此而飞扬跋扈起来,居然以阎锡山的继承人自居,引起军人内部的倾轧,尤其是被排斥在铁军组织外的一些高级将领,极为不满,彼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阎锡山为了调和内部矛盾,便将杨爱源、孙楚、赵承绶、楚溪春、郭宗汾、彭毓斌、杨澄源等人,吸收到铁血团之内,并称之为“特团”,作为铁军的领导机构,以杨爱源为主任特委,其余人为特委,分担一些有名无实的工作,“三三铁血团”实际上仍由王靖国把持。因为与“特团”并存的机构是作为铁军组织公开的最高机关——“整军委员会”(1943年改为建军委员会,并把“二十八宿”称作督建委员),由杨爱源、孙楚、赵承绶等人兼主任委员,但王靖国始终任办公室主任,一直把握着铁军组织。
三、扶旧抑新(1)
组织“同志会”
太原失陷后,山西的抗战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事上,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一步展开;政治上,阎锡山的旧政权逐渐缩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众运动日益壮大。看到这些,阎锡山并不是十分高兴的。
1938年2月10日,阎锡山在临汾西南温泉村召集军政民高级干部,举行“第二战区抗战工作检讨会议”,即“临汾会议”。会议按照阎锡山提出的“认识上适合需要,行动上把握现实且推动现实”的主要精神,作出了“抗战工作总决议案”。
该决议案规定,凡山西的政治工作人员应将认识统一到以下三个方面:实行由抗战到复兴的民族革命;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组织责任心。决议案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又规定了各项工作中的统一步骤:(一)健全*集中的政治机构,发挥廉洁的责任的政治效能;(二)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三)实施民族革命教育;(四)实行战时经济政策;(五)实行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六)铲除汉奸并发动争取不做汉奸运动;(七)发动人民战时服务,以促进军民合作;(八)发展公营事业,推行物产证券。
从决议案的主要内容来看,应当说阎锡山的抗战态度并未改变,但是,这其中已经埋下了只能意会的目的,他力图要使山西抗战按照他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当时,鉴于军政摩擦、新旧派之间的矛盾,阎锡山采取两种措施。首先是予以协调;其次是计划成立一个新的组织来实现新的统一。
阎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说:“过去我们表现着‘不够’和‘不一’的两种病态:认识不够,领导不够,工作不够,更加上认识不一,组织不一;不够已经减低工作效率;不一更加分散革命力量,能纠正旧错误更建立新作风,使不一成为一,不够成为够,必能结成洋灰钢筋的团结,担负起民族革命的伟大使命!”
阎锡山还认为其旧军“不认识需要”,新军又“把握不着现实”,因此要“一方面打破‘安常守故’‘维持现状’的错误观念,一方面纠正‘脱离现实,操切操进’的幼稚行动”。为此,他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组织机构,作为统一领导第二战区军政民各部门工作的集中组织,这样,既可将新旧两派统一于一个组织之内,以便协调矛盾,又可从组织上扶旧抑新。
于是,在阎锡山的授意下,由参加会议的军政民高级干部108人签名发起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阎锡山亲自为该会拟定了公约9条,由其秘书杨思诚用毛笔楷书抄在阎称之为“万金账”的厚麻纸本上。公约如下:
一、民族革命之目的,在争取抗战之胜利,一直做到民族之复兴。
二、本会同志,应努力于抗战之种种工作,以求抗战之胜利;努力于迎头赶上之种种工作,以求民族之复兴。
三、本会同志之集合,在集体努力,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