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页)

再也没有浮现,好像从人间蒸发了。但9月下旬的一天,她又接到上海一个自称李丽的人打来的电话。这位自称李丽的人说,她在北川当志愿者时,曾经看护过照片上这个小男孩,还给她喂过水;照片上那只拿着棉签给孩子擦伤口的手,就是她的手。我问贺先琼,李丽是四川口音吗?贺先琼说,是四川口音,她说她是四川达州人,在绵阳西南科技大学上过学。还说,是她把孩子抱上救护车的,当时情况很混乱,只记得救护车上有标有“军区”二字,至于孩子最后送往何处,不得而知。我告诉贺先琼说,这个自称李丽的人的话,我感觉比较靠谱。

贺先琼是个很聪明的四川女子。她很快赶到成都军区总医院,居然查到了5月13号这天,医院确实曾经收治过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叫王文涛,4岁,与她儿子——王文骁——仅差一个字,而且也是头部受伤!她告诉我说,她当时就想:这个孩子可能就是她的儿子,儿子叫王文骁,护士可能听错了,把“骁”听成了“涛”;或者不会写这个“骁”字,把“骁”写成了“涛”,于是“王文骁”就变成了“王文涛”。她为自己的这个发现非常激动,好像儿子就在眼前,就牵在她的手上。 。。

镜头24 儿子,妈妈在北川等你(5)

然而当她找到主治医生时,主治医生却告诉她说,医院确实来过这样一个男孩,可这个男孩伤情不重,经过简单处理后,当时就被他父母接走了。贺先琼不信,不是不信医生,而是不信医生的记忆——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啊?于是她继续查问医院的各个科室各个部门,上楼下楼,跑东跑西,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次。最后苦苦求情,希望医院让她查看一下那个孩子的病历。医院同意了。贺先琼告诉我说,当她拿到那份病历的时候,就像抓到了儿子的命根似的,一字一句地看,反反复复地看,生怕漏掉一个字!但病历上却清楚地写着:王文涛,4岁,男,手活动无异常。而她的儿子王文骁,照片上却明显看出,左手伤势严重!

希望的火苗,扑闪一下,又灭了!

但贺先琼依然没有停止对儿子的寻找。

2008年10月中旬的一天,贺先琼又接到一个来自江苏江阴的好心人的电话,说当地有一个叫陈锡忠的人,抗震救灾期间在北川收养了一个男孩,这男孩很像她放在网上的那个男孩。贺先琼告诉我说,得到这个线索后,她马上就决定去江阴!有人劝她说,太远了,人生地不熟的,花那么多钱,还不一定是你儿子,最好别去了。但她说,只要能找到孩子,我不怕花钱,也不怕吃苦,就怕没有线索!于是她带上户籍证明,还有儿子的照片,连夜登上了飞往南京的飞机。她希望南京是她的终点,从此再也不要跑了。她是女人,打工族,个体户,做的又是小本生意,平常省吃俭用,连衣服都舍不得买一件,饭馆都舍不得吃一次,哪舍得花钱坐飞机!可为了儿子,为了早一点见到儿子,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她说,坐飞机快,只要快点见到儿子,再多钱也要花!但一上飞机,她的心就怦怦跳起来了!一是担心江阴那个孩子不是自己的儿子;二是感到坐飞机很可怕,不像坐火车那么踏实,所以她打算回去时一定带着儿子坐火车,不坐飞机了,否则儿子会害怕的。

在江阴市公安局民警的帮助下,贺先琼几经周转,满怀希望地来到收养了孩子的陈锡忠的家。可陈锡忠却告诉她说,孩子不在家,跟他妈妈出门了。咋个这么巧啊?贺先琼有点怀疑,会不会是这家人不愿让自己领走儿子?她失望地离开了陈家,却没有离开江阴,她要等,等那个孩子回来——等她儿子回来!第二天,陈先生打来电话,说孩子回来了,她可以去看看。她立即去了,小男孩站在院里,和儿子一般高,一般大,也是胖乎乎的脸,样子很像。但,不是她的儿子,的确不是!

望着眼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