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3页)

不厌烦的给我们解答问题,把我们从迷茫中无知中解救出来,一步一步的导引我们走向阳光大道,通往理想的彼岸。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我对您无以言表。只有把惭愧变为忏悔。向您学习,以您为榜样,去除恶法,增加善法,做事心行必须随顺常态世间的善因缘,远离恶的,提高道德修养。时时用完全无私作意,朝大我靠拢,让众生都能听到佛法得到法雨。为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全部。在此谢谢老师。

以下仅供参考。

自己的心行必须符合常态世间的善因缘,这样可以理解为性戒。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性戒•遮戒】性戒和遮戒的合称。性戒,又称性重戒、性罪戒或主戒、旧戒。遮戒,又称息世讥嫌戒、离恶戒、客戒或新戒。性戒是佛法和世间法都不得违犯的戒条,不论佛陀制定与否,这类行为的本身就是罪恶,犯者将感得三途的果报。”

《望月佛教大辞典》:“性罪•遮罪:性罪与遮罪的并称。又称二罪。性罪,又称自性罪、实罪、性重,指其行为自身即是罪故称性罪。遮罪,又称制罪、遮制,指触犯佛陀为避世人讥嫌等所遮制之戒。譬如饮酒,其行为自体并非罪恶,但恐酒后导致放逸之举而至犯罪,故佛遮止之。犯此遮戒即得犯佛制之罪,故称遮罪。”

“性戒是佛法和世间法都不得违犯的戒条,不论佛陀制定与否,这类行为的本身就是罪恶”,所以我们要符合人世间公认的性质本身就是善的道德、因缘。另外,也应该努力合于遮戒。因为,一旦违背了遮戒,那么也很容易引发对性戒的破坏。

2008年3月5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98 关于吝啬

398 关于吝啬

郭旭东

博友留言:老师谢谢你的教诲,我有一问题:有的人贫困我能够救济能怜悯,但如果有人大手大脚,也希望我如此对待他时,心里就不舒服,其实也并没有多少钱。但就是不舒服,是吝啬吗?是我执吧?应该难施能施吧?

以下仅供参考。

所谓吝啬,佛家称为“悭”。《佛学大词典》:“【二悭】指财悭与法悭。悭者,吝之义。据地持经卷四载,吝惜财物,无怜悯心,见贫穷困苦,而不能惠施,称为财悭;悭惜佛法,心怀妒嫉,唯恐他人优胜于己,不肯教导于人,称为法悭。”

上文大意是说,吝啬有两种,即吝啬财物和吝啬佛法。所谓吝啬财物,是说人缺乏怜悯心,吝啬财物,见到贫穷困苦的人不能够很好地布施恩惠;所谓吝啬佛法,是说心怀嫉妒,唯恐他人胜过自己,不肯通过佛法帮助别人,称为“法悭”。

那么我们是否吝啬呢?从上文看,我们对待贫穷困苦的人要布施恩惠,对需要佛法指导的人通过佛法随缘帮助对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吝啬。当然对于布施对方的财物,对方他具体怎么用,还需要我们的适当引导。

如果我们有吝啬心,应该去除,对治的方法是随顺众生修布施。《大乘起信论》:“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大意是说,我们清楚了佛性之体是无私而没有吝啬贪婪的,那么对治吝啬的习气可以用随顺修行布施度。

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帮助众生,由此使他们信奉佛法,并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心行。同时,我们也应该随缘帮助众生学习佛法,使大家共同进步,而不是唯恐对方超过自己。

2008年3月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心莲百合文化网引导页

399 三藏和随缘所在觉群迷

399 三藏和随缘所在觉群迷

郭旭东

博友留言: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老师请讲一讲经律论好吗?我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