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部分 (第2/5页)
以前的时候,替别人打鱼基本上就是混口饭吃,一年到头也领不到多少粮食,养一家人都难。
妻子还得替人洗衣服、织网。儿女们年纪很小,也开始捕鱼织网。
说到这几年的变化,老杨倒是很高兴。
说如今日子好过了,虽然鱼的价格还跌了,但鱼好卖。而且东家给他的钱粮也多了,他说自己的几个儿子如今都在江上跑船,靠着银行的贷款,自己买了船,有打鱼的,也有跑货的。
日子过的还不错的,儿女们说他年纪大,让他上岸享清福。他也曾听过,可上岸呆了没半年,就呆不住。
感觉在岸上的日子总不自在。
现在他在这船上,其实已经不是打渔了,这是条官船,他在这条船上相当于一个顾问了。凭着几十年长江上的丰富经验,给船员们指点指点。一月也难拿到五贯钱,另外船上还包了吃住。
他打好一辈子渔,船上也呆了大半辈子,喜欢呆在船上。
李世民问他,“你们家没分地吗?”
老杨笑笑。
“分了哩,怎么没分呢。我家里几个大儿子分开另过,分家立户了。我则跟我小儿子过,一家分成了四家。早年官府鼓动我们去边疆,说那边田多地多,我没同意去。后来还有不少贵族老爷家也来人劝说我们,说愿意去他们领地落户,不但分田给地,还包路费给安家费呢。我这老头习惯了这里,不愿意去。”
“后来朝廷给我们留下来的人也分了地,那次我们父子四家,每丁分了一百亩,我们父子四家有成丁七口,就分了七百亩地,不过有好些是山地,只能种树。”
“那除了山地也还不少啊。”李世民道。
“是不少哩。”
老杨父子是四户,有七口成丁,分了七百亩地,许多地是那些移民去边疆的百姓的地,朝廷回收后再分给了留下来的那些地少的百姓。
说起来老杨还是很感激,朝廷分给他们的这些地虽然不是最好的,但确实不少,而且是免费分的,没收钱。那次之后,朝廷就不再分地了,百姓要置地只能从别人手上买。
老杨父子那七百亩地,就在后来陆续卖掉了,现在家里还剩下了一百来亩地,都是较好的水田,这些地留给家里的女人孩子们管着,农忙的时候,他们爷几个也从江上回来帮忙。
李世民听说老杨一家七百亩地,卖的只剩下百来亩,气的直吹胡子瞪眼。
老杨却觉得这也挺好,他们拿卖地的钱,再向银行贷了些,给儿子们买了船,打渔或者跑货,现在收入挺好的。
他说跑船的收入比种地高的多,特别是有自己的船后,赚的就都是自己的了。家里一百来亩地,完全够口粮了。反正地卖了,田赋也减了,两税是按田亩来征的。
至于跑船另交税,他也觉得很合理。
话里话外,老杨确实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李世民却觉得老杨一家辜负了朝廷的好意。
张超笑着对李世民道,“这是百姓自己的选择,老杨一家跑了一辈子船,给他们田地他们也种不好,他们对跑船更内行,做这个更有收益,为什么要阻止呢。朝廷不抑兼并,他们的地卖了也合制度法令,况且卖的这地,朝廷也是收了买家八个点的契税的。”
其实这也是现在这社会特色的一个缩影,不再固化。
阶层不固化,职业也不固化了。
农民可能变渔夫,渔夫也可能变成航运的,跑航运的儿子也许变成读者科举然后为吏做官,甚至去当兵的。
人们选择的余地更多了。
朝廷十年前最后一次均田授地,给了原本无地的老杨父子七百亩地,但老杨有了地没选择做农民,也没选择做地主,他们卖地买船,然后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