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3/4页)

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也就是说,在我上述的地域内各个诸侯王国或部族已经连片成一个统一的人类居住地。神农氏,即是我国有记录的一位传承制下的明君。我们今天所说的“三皇五帝”就是以他为开始的,因为此前的“盘古”、“天皇”、“地皇”、“人皇”、“有巢”、“燧人”、“伏羲”、“女娲”都是只能存在与传说中,神农氏传位于黄帝具有史考据是在公元前22世纪,而且这些文字都散落在已经失传的《周易》中。《周易》作为我国最早记录对神秘世界征服历程的书籍,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末,我想司马迁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因为中华民族产生的禁书运动是从公元前226年建国的秦王朝开始的,而且秦始皇非常迷信,他是不会把这样一本关于阴阳学说的著作用一把火烧掉的,太史公从这一点上要比我们现在的人幸运的多。《周易》既然成书,那么我就敢肯定,在它之前的祭祀活动中我们的祖先们所用的祭祀用品中还有许多成文字流传的纪录,那肯定要比《周易》早得多。从目前考古界已经发现的“龙骨”看,基本属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文字的创造是古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进行的,不可能在短短的几百年时间完成,那那些文字去了哪儿?

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民族,很少居住在山洞中的。这样其实就给考古界一个断代的考古问题。但可以肯定,自从神农氏开始,中华民族已经出现了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已经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并且他们把这种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用文字表述了出来。古代的中国人书写是在竹简上的,竹简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散落、腐烂、磨损,文字记录的失落就显而易见,但我们就不能说在目前没有考据出记录之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没有文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是明显的游牧民族居住地,虽然他们也有农业产生,但区域内主要以游牧为主,他们用以记录文字的是羊皮或石料,这些材料更加便于文字的保存。对于尼罗河流域就更加明显了,他们产生的文明也是农业文明,但他们利用的是石料纪录,且尼罗河自南朝东流淌,没有外来民族的侵扰,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其实早就消亡了(时间约为公元前11世纪)。

司马太史公的幸运就在于他亲眼看到了《周易》这部人类征战史。在公元前22世纪初,神农氏的国家应该建立在黄河中游地区,随着人扩不断增长,他的领地渐渐口达到河北、河南、湖北、陕西、辽宁以及山西南部,他于公元前22世纪初把执掌的国家交给了我们从史料上看到黄帝,而我们这位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祖先面临的正是我们另一位祖先——炎帝的侵扰。炎帝,据我从地理位置观察,它占据的应该是现在的山东、安徽、江西等地,作为一个神农氏手下的诸侯,山东、安徽富庶的土地让这位诸侯的人口迅速成长起来,尤其是当原始人类已经不依靠山中的猎物获取衣服,不宜山洞来居住,形成的对大自然主宰能力的发挥,战争一触即发。终于在黄帝继位后,炎帝已经按捺不住获取臣民的欲望,再加上处于西北角的黄帝所属之地也可以进行农耕、狩猎,也是部落成长的绝佳之地。这场战争终于开始了,而且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三年,黄帝是“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中华民族的农业国家的战争在司马迁的描述下虽然这样只有短短几个字,但战争硝烟弥漫,战鼓凛凛依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在《周易》中不会就这样用短短几个字来描述这场战争的,因为《周易》既然作为实现天地人的预测,肯定会把战前的准备,双方怎样摩拳擦掌全部记录在册,以及三年战争的具体进展情况也会描述清楚地,但不会记录在一起,毕竟《周易》是一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