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4页)
家客店里。卢生在吃饭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吕洞宾,二人便像老朋友一样谈起话来。谈话之间,卢生便连连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吕洞宾于是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儿。不想一躺下去立刻做起梦来。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之后又步步高升,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宰相。后来他还被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攀上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大官。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梦一结束,他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洞宾笑道:“人生就是这样!要想真正享受荣华富贵,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于是,卢生受到这个梦的影响,便不再随便抱怨自己的苦楚了,而是以实际行动去慢慢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何夸口说大话被称为“吹牛”呢?
人们经常称呼那些说大话的人为吹牛。那么为什么用“吹牛”来指代人们说大话呢?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专家考证,“吹牛”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紧挨着河流,所以当地的人们得靠着皮筏子过河。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时候,就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才能作为渡河的工具。小筏子连在一起就成为大筏子;大筏子如果连在一起,数千斤的重物便可以通过河道。所谓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技巧的。因为吹牛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人们便在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时,总是说:“有本事去河边吹吹牛看看。”久而久之,吹牛皮就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名词杂谈(17)
吹牛皮这句俗语至少在宋朝便已成为人们的流行语,有故事为证:
宋朝有一个很爱吹牛的人,名叫杨璞。宋真宗求贤,人家就把他举荐了上去。可是他什么也不会,在皇帝面前挠破了头皮也没有作出诗来。本想生气的宋真宗可怜他年纪大,便让他第二天交一首诗。杨璞一晚上没睡着,辗转反侧,直到天亮时也没想出个什么好诗句。到了朝上,他便硬着头皮把从家里出来时老婆的临别赠言给献了上去:“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看完他的诗后,感到好笑,问是谁写的。他交代说是出门时老婆的话。宋真宗说:“看在你老婆的份儿上,这次放过你这个吹牛大王,要不然真要了你的老头皮。”
“花架子”的来源
“花架子”就是指那些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的东西。你知道“花架子”这个词的来源吗?
传说,元代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名扬天下,在她的带动下,当地男女老少都会织布。当地有个姓李的穷秀才,自命清高,不管父母怎么说,他就是不去学习纺织技术。后来这位李秀才到浙江湖州当了一名私塾教师,勉强混口饭吃。其实,湖州也是个纺织之乡,村里人知道新来的李秀才是黄道婆家乡的人,就纷纷找他请教纺织新技术。这下可把李秀才难坏了,可是他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纺织技术,于是便欺骗大家说自己虽然不会纺织,但可以把织机图纸画出来。村民们便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请来木工,照着图纸做了一架纺织机。可是,村里再灵巧的织妇也不会使用它织布,后来,黄道婆的新式织机传到这里,人们才知道李秀才画的织机中看不中用,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花架子”。
“五福临门”中五福所指什么?
我们经常会说“五福临门”。对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