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5页)

之为“传国玉玺”的唯是一位皇帝的玉玺,那便是首次统一华夏、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秦始皇。

大秦帝国灭亡后,历代帝王皆奉秦始皇的此方玉玺为国之重器,象征皇权神授、永保国运昌盛。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意味“气数已尽”。那些登上帝位但手里没有传国玉玺的,往往被讥讽为“白版皇帝”,受世人所不齿。

胤礽自小遍读名家典籍,历朝记事也都大致阅览,自是知道胤禔问出的“传国玉玺”是哪一方玉玺。

兄弟俩彼此瞪眼太久,终于眼皮酸到不堪忍受,两人不约而同各自扭头,一个猛眨眼,一个紧闭眼。

舒缓过来,胤礽信手拔出一棵小草,随意清理根部的泥土,声音也是漫不经心,“所谓传国玉玺,便是秦始皇亲政时命丞相李斯刻制的玉玺,书中记载,此玺方圆四寸······”

“得得得,”胤禔一把抢过胤礽手里的草,“你少给我卖弄,还书中记载。用不上背书给我听,冲我打马虎眼儿呢?”

“哦,”胤礽的语调慢慢悠悠,“也是,大哥说的有理。待你回宫后,请示过汗阿玛,往交泰殿自己亲眼瞧瞧就是了。”

胤禔把手里的草塞回胤礽手里,语气忽然翻转,温和许多,“二弟,你可有看过那方玉玺?”

“看是看过,毕竟是传国玉玺,自然好奇。”胤礽捏紧叶尖,故作轻快。

“你既然清楚书中记载,那么,”胤禔犹豫了一下,冲口而出,“交泰殿里供奉的是真的吗?”

“大哥,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胤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赫然斥问:“交泰殿里的传国玉玺是如何得到的,你会不清楚?说出这种话,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大清自建立起,一代又一代的皇家子嗣皆知交泰殿里供奉的传国玉玺从何而来。胤禔,当然也是知道的。

天聪年间,后金汗王皇太极曾三次发兵征讨察哈尔部林丹汗。后林丹汗病逝,皇太极命弟多尔衮、多铎再次领兵搜寻林丹汗子嗣。多尔衮不仅带回了招降的林丹汗福晋以及子嗣,并且还有林丹汗一直收藏的传国玉玺。

得到“受命于天”的传国玉玺,皇太极喜不自胜。于此上合天意、下顺民情之际,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改汗王为皇帝,改年号为崇德。

既是顺天承命,大清铁骑自然就一路过关斩将,定鼎中原,统一华夏,开立新的王朝。

胤禔的脸色瞬间惨淡下来,“我本来就不信,可,他说得言之凿凿,我才产生了怀疑。”

心思一转,胤礽试探问去:“赫钦说的?”

胤禔怔愣,“谁是赫钦?”

胤禔摸着脑袋,沉思起来,忽地想起来,“这名字我听过,噶尔丹的儿子,可对?打从噶尔丹攻入喀尔喀,赫钦便一直随父征战。听说此人骁勇善战,颇得噶尔丹器重。要是在战场上相见,一定要与之较量一番,不过是打散了喀尔喀那帮乌合之众,有什么可得意的,我要让他们见识见识我大清的厉害。”

胤礽哭笑不得,“你没见过他?那你到这儿来做什么?你不是被他绑在这儿的?”

“我,”胤禔难以启齿,耷拉下脑袋。

胤禔回想与准噶尔使团在大帐会晤后,使团的一名年轻随员不小心碰了自己一下,当时胤禔忍了下来,没作计较。天黑后,胤禔脱衣打算休息,谁知在卷起的袖口里发现一张纸条,上用满语写着:传国玉玺,使团营帐。

好奇作祟,啃咬着胤禔身上的每一寸骨肉。难耐奇痒,胤禔遂出大营,去了使团的宿营地。谁知才靠近营地,那位冲撞他的青年早已候着,并把他迎进了边上的普通营帐。

从始至终,他都没见上领使,唯是这位青年自称代表领使向他透露,大清手里的传国玉玺是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