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4/5页)
一定有他的原因。袋子里面还有两篇比较长的文章———关于缅甸和掸邦的历史。第一篇文章他已经在伦敦的工作室里读完了,他又继续看第二篇。他觉得这篇文章有点儿吓人,有那么多陌生的姓名。现在他才记起凯瑟琳曾推荐他读这篇文章,这是由安东尼?卡罗尔本人撰写的。他自觉惊讶,为什么没早点儿想到,于是他把报告带到床上去读。看了开始的几行之后,他明白了这篇文章如何不同于其他。
掸国民族总史以及掸邦叛乱时期的政治局势
军医少校安东尼?卡罗尔呈送
湄伦,掸邦南部
(作战办公室附上:请注意,本报告之内容可能有变。我们建议所有相关团体密切关注报告的修正版本。)
I.掸国总史
如果有人问缅甸人关于缅甸的问题,也许他会先向你描述那格-利因,四个住在地下的巨人。可悲的是,官方备忘录中没有记载这些复杂的描述。不去简单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地貌,就无法了解掸国的历史。目前所谓的“掸邦”地区,由一片广阔的高原组成,在伊洛瓦底江布满尘埃的中央谷地上向东展开。它是一片广袤无垠、郁郁葱葱的极乐地,北临中国云南,东临暹罗。数条汹涌的河流切断了高原,蜿蜒向南流去,犹如喜马拉雅龙的尾巴。其中最大的河属萨尔温江。地理对历史的重要性(因而对目前的政治局势也产生了影响)体现在掸族和高原其他部落的亲密关系上,以及他们和低地缅甸人的孤立隔绝。这里,我要把两个人们时常混淆的术语解释一下:“Burman”指掸邦这一群体,“Burmese”则用来形容缅甸王国和政府。尽管这两个单词经常互换使用,但它们的区别不该被忽视。请记住,所有缅甸国王都有非缅甸的子民,包括掸邦人、克钦邦人、克伦邦人。每个邦虽然都在“缅甸”境内,但它们拥有自己的王国。今天,虽然这些部落因为内部分裂而备受折磨,但他们痛恨被其他部落统治的思想仍未改变。掸邦对英国统治的反抗,在对缅甸国王的反抗中已初现端倪。
调琴师 第五章(3)
掸国人,称他们自己为泰人或傣人,和他们的东邻暹罗、老挝拥有共同的历史遗产。掸国人坚信,他们祖先的家乡在中国南部。尽管一些学者质疑这点,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十二世纪晚期,也就是蒙古人南下的时候,泰人(傣人)已经建立了无数的王国。其中包括虚构的云南王国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意思是“万亩水田的王国”,及古时暹罗首都素可泰等。而且,对此报告主题更重要的是,有两个王国在今天的缅甸境内:北方的太茂王国,以及曼德勒附近的阿瓦王国。事实上这些王国权力很大。掸国统领大部分缅甸领土长达三个世纪,但是从十三世纪初缅甸著名的首都蒲甘城衰落(蒲甘城里饱受风吹雨打的寺庙仍旧孤零零地矗立在伊洛瓦底江岸边),到1555年,缅甸勃固邦兴起,在阿瓦将掸人击败,掸人长达三个世纪的统治结束了,缅甸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王国。
1555年阿瓦王国衰败以及1604年太茂王国遭受挫败之后,掸国破裂成一些小的公国,宛如一个曾经光艳无比的瓷花瓶破裂的碎片。直到今天,这种分裂都是掸邦的标志。尽管内部不统一,但掸人还是能时不时团结起来,反抗他们共同的缅甸敌人。最为显著的证明,就是1564年新盛那场为众人支持的反抗。而最近的证明,则是掸邦北部的新威城,一个受人欢迎的首领被处决之后的那场叛乱。虽然这些事件已成为过去,但它们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因为在战争年代,一旦这些传奇故事在高原上传播起来,就好像燃烧在贫瘠干旱土地上的火焰一般,随着营地的烟火冉冉升起,不断被传述。长辈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围坐成一圈的孩子们听,听得他们都睁大眼睛。
分裂导致了独特政治结构的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