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4/5页)
后世几十年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包括了各种学术,还有人生经验。可是这些他都从来没有好好利用上,经常表现的像一个白痴。
就像刚才,自己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不仅没有看出来,竟然还沾沾自喜。如果就他一个人,还想混官场,恐怕早就会被别人吞的骨头都不剩一根。
但是,虽然意识到这一点,周南仍然不敢确定,自己以后就能改过来。不过,他也提醒自己,以后绝对不能在忘乎所以,特别是在正规的社交场合,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这两个助手的表情。
即使他有这方面的缺陷,但是施托尔科和埃廷尼,目前看起来表现的都很不错,能帮自己拾遗补缺。
自行车停在了主宅的门口,施托尔科跟周南打了一个招呼,说道:“你去款待客人吧,我先去联络媒体。”
周南喊道:“吃过饭再去也不晚啊!”
他笑着说道:“一会我顺便也可以尝尝小吃街的食物……”
进入了玻璃房,周南搓了一下有些冻僵的手指,这才脱下了身上的毛呢大衣。奥黛丽已经迎了过来,帮他拿好了拖鞋,把大衣挂在了衣架上。
“怎么了,看你似乎不太高兴。”
“有那么明显吗?”周南揉了揉自己的脸问道:“耶格他们呢?”
“他们去美食街玩去了,让我们不用管他们。他们今天还会住一晚,明天才离开。”
“晚上我再去找他聊聊天,……放心,今天绝对不喝醉了。”
奥黛丽忍不住轻笑了起来,推了他一下。“快去招呼客人们吧,菜豆准备好了,就是玛丽塔想要吃辣子鸡,需要你亲自去炒。”
材料都准备好了,炒起来也不算费事。周南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情,说道:“客人们一共有几位?”
“七位……他们似乎并不算出名,你为什么似乎对他们特别重视?”
周南轻笑道:“那因为,他是欧洲最了解我的祖国,并且对我的祖国很友好的人。”
第十八章 外白内黄的西方人
欧洲自十九世纪中叶,研究东方文化的人越来越多,逐渐也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学派。但是由于东方文化研究在西方属于偏门,所以影响一直不是很大。
周南如果不是晚年沉迷于学术研究,也不会知道高本汉是谁。但是这位汉学家对于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却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他从小就对方言很感兴趣,中学时期迷上了东方文化,在大学期间,他从瑞典到圣彼得堡进修,得到了一笔奖学金。
利用这笔奖学金,他来到了清朝,并且经历了从清朝到民国的时代。
在远东的两年期间,他一共学习了二十四种汉语方言,包括了十九种北方官话的发音,此外还有代表吴方言的尚海话、代表闽方言的复建话、代表粤方言的广洲话以及汉语借字的日语、越南语读音。
另外,他还根据已发表的材料,收集了其他九种方言的发音。
也就是说,他能完全听懂的汉语发音,就有三十种,远超周南这个土生土长的汉人。这一点,不要说周南,就是绝大多数汉人都要汗颜。
他还写了《诗经研究》、《〈老子〉韵考》、《汉语词类》、《〈颂诗〉韵考》等。由于以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他的考证方法为中国的音韵研究、古籍的辨伪研究开辟了科学化的道路。
他在汉学研究上即使不能被称作最厉害的西方人,但是也差不多是最拔尖的专家。他编撰的《古汉语字典》一直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工具书,相当于我们自己的《新华字典》,他编撰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也是西方人学习汉语最权威的书籍。
凡是欧洲流行起来的学习汉语的书,几乎都是他写的书,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