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3/4页)
“大朝信宫”,那此次朝会的规模量可想而知,既要保证规格的宏大,以彰显赵国的大国地位,又要在信方圆数十里内严加戒备,防止有居心叵测的人趁机行事。
要知道这次是在赵国的地界召开朝会,各国的君王权贵们都是轻车而来并未携带大军,安全若是出了哪怕一丁半点的差错,对赵国的颜面都无疑是巨大羞辱,韩胜赵信等人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轻则罢官免职,重则人头落地。
所以为了自己的人头着想,身为郎中令的韩胜和其副手赵信自然不敢有半点懈怠的地方,一连数十日都是忙的晕头转向,不停的来回往返于各个场地,任何一点的纰漏都不敢放过,有时候忙起来甚至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这些日子下来,赵信不禁叫苦连连,心想就算是行军打仗时也不见过有这么折腾人的,幸好等到各国前来朝贺的使团陆续到达,任务才轻松了许多。
最先来到的自然是魏王嗣与太子遫,魏都大梁是各国中距离信都最近的,若是魏王嗣没有最先到来,反而显得魏国诚意不足了。所以魏王嗣接到赵主父的书信后,与国中大臣商议许久,便匆匆带着太子遫前来应约。
随后到的韩王仓与韩太子咎,六国之中,韩国与赵国的关系最为亲密,王室之间数代联姻,赵国的前王后也就是赵章的生母正是韩王的女儿。韩国也是赵雍在位时重点团结的对象之一,所以听闻赵主父大朝信宫,韩王欣然带着太子前来赴约,与魏国同一天到达。
韩魏赵三氏本为晋国公卿,晋国当初并非只有这三氏掌权,而是有七氏公卿共享晋国。韩魏赵三氏与其他四氏相争百年,三氏彼此之间的关系曾经亲密无暇共同为战,最终才从残酷的兼并战中胜出,共分了晋国,并称为三晋。
战国七雄中,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血缘上,三晋的关系都远远较其他四国更为亲近,三家分晋后的百余年内,三晋之间少有战争,多数时期都是维持着一种较为团结的形势。尤其是在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事态下,这种默契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魏国与韩国不同,韩国自分晋立国以来,一直就维持着一种相对弱小的状态,夹杂在列强之中求存。而魏国则是战国中最先强大起来的国家,当年赫赫有名的魏国武卒曾经成为诸国忌惮不已的精锐之师,可惜文侯霸业在齐国和秦国的轮番打击下,最终崩溃,从此魏国国势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当初那种纵横天下的霸道之势也沦为了如今的维维应诺。
而秦国自惠文王时期开始的扩张路线就是远交近攻,不断的向关东蚕食魏韩两国,打通前往中原的道路。所以魏国和韩国便成为了一对难兄难弟,在秦国的不断蚕食下叫苦连连。这些年来虽然依靠齐国数次打败了秦国,但齐王的贪婪一点也不亚于虎狼秦国,所以作为三晋的一份子,魏国和韩国是非常乐于见到一个团结强大的三晋同盟再次出现的,而此时的赵国无疑正在扮演着这个角色。
同样,有志成为继魏文侯之后三晋新领袖的赵雍,对魏国和韩国两个小弟也异常的重视,在百里外就亲自领军迎接二国君王,一路笑语不断,说着过往的旧情。赵信作为亲随,自然也要率领羽林跟着主父前往迎驾。
魏王嗣年逾五十,给人的第一感觉却是胖。如果非要用其他形容词来形容的话,那只能是‘很胖’、‘非常胖’、‘相当的胖’,除此之外真的很难让人联想到用其他的形容词。不到五尺的身材混如一团肉球,五官都被赘肉积压的难以辨别。听到赵主父亲自前来迎接,他真是“连滚带爬”气喘吁吁的从马车里滚了出来。
比较起他的父王,魏太子咎就显得平平无奇,四十上下的年纪,大概是太子当得太久了,性情也木讷了许多,看上去是个不善言辞的人。魏王和主父等人说话的时候他只会在那低着头一言不发,目光不时有些慌张的掠过主父等人脸上,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