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5页)
此处并没有回答少年的问题,只是问道:
“看过《归去来兮辞》吗?这篇辞主要讲的就是陶渊明为了衣食而去做官,因为看不惯仕途里趋炎附势的那些做派,随后他抱憾而弃官回乡,再与自己的妻和孩子们住在茅草棚里,乐于田园清贫生活的故事,但他却是认为不苦,并快乐的享受着。”
少年并不知道和尚兜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怎么这个问题扯这么远了,但他想了一会儿,还是答道:
“看过,但对他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屑的。”
“怎么讲?”
和尚问道。
少年听到这里,先是理了理自己的思维,随后道来:
“我认为这只是一名毫无理想与追求的文人在回到家乡后看见平凡而质朴的景象,然后对故乡的生活产生了依恋,而消磨到奋斗的激情。”
“文里面提到,因为陶渊明家境贫穷,又拖儿带女的,所以为了衣食才决意去做官,但是在当官的途中又觉得与自己平生的理想不服。”
“他在辞中说道‘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尽管他的意思表达得很隐晦,但看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想到《三字经》里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如果这么诠释的话,估计是他不愿与其他走仕途的人一起同流合污才愤然辞官归隐,因为搜刮他人财富来充实自己的腰包并不是善人所为。”
“陶渊明认为有愧才没有继续走下去,并在文中强烈的提出自己过去,就是指在朝为官做错了,现在应该纠正过来,就是归隐田园。”
“正文的中篇描述的是家乡的景象,温馨而又闲散,后篇则是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向往以及对人生以及命运的看法。这就是我在读后的唯一感官。”
“我不妨想到李白诗中所提到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尽管以前老师在讲课时所剖析到的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之时一再强调他们不想与世俗沾染,想一心避世求的心安,但我却并不能理解这样的心态。”
“因为一个想在人生的旅途里有所发挥的人,在不能改造大环境的前提下,必须先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趋势,但他们连最基本的为人处世都做不到,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取得成就呢?”
少年说完后,又拿起烤肉吃了起来,只是这次吃得很是小心,生怕被噎住了。
第六十七章
和尚听完后,略带赞意的盯着少年,似乎是为他小小年纪就有这种看问题的深度而感到欣慰,但和尚随后说道:
“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很接近西方,所以一切都可以用数据化以及动机表面,这很让人安心,比如西方世界所形成的繁荣就是个证明,但若长久,不见得有多好。”
“怎么讲?”
少年放下烤肉,疑惑地问道。
“你只需要告诉我,陶渊明是谁呢?”
和尚不答反问。
“我国学了解得不多,只知道他是东晋的著名词人,也是田园派的代表。”
少年想了一会儿,说道。
“那好,我再问问你是谁。”
和尚追问道。
“我是忌,曾经是一名学生,但现在不是了。”
少年听到此处,随后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一下就白了,但他依旧老实说道。
“那就行了,既然如此,还有说的必要吗?”
和尚简短的答了一句就再也不说了,只是低头喝着自己的酒。
少年之觉得和尚的话里透着莫名其妙,他不禁追问道:
“云大师,我不懂你话里的意思,怎么说到一半就不继续讲了?”
和尚听后放下酒杯,抬起头凝望着少年,说道:
“你虽然从刚才的话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