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4/5页)
你说我一把年纪还学人家黄花闺女。”
玄烨说不出话来了,只觉得眼眶一热,过了好半天才说:“你可比人家黄花闺女珍贵多了!再说,你哪里老了,在我心里啊,你永远是最最美丽高贵的,倒是我,都被人喊成‘老爷’了!”
洛敏笑他贫嘴,又调侃他:“老爷说了这么多话,渴不渴?我服侍老爷喝茶吧。”说着,她倒是真的给他斟茶倒水了。
玄烨笑看着她老半天,瞧她忙来忙去,再低头看看自己掌间厚厚的老茧,岁月如梭,一晃眼,他真的越来越老了……
第102章 第一百零二章
翌日,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二癸亥;东方才泛曙色;玄烨就起身了。洛敏服侍他换上一套庄严朝服,饮完茶;吃过点心。
待一切准备妥当;梁九功进来禀告:“车架备齐;请万岁爷登辇。”
玄烨只挥挥手,算是知道了;接着站起了身;掸掸袍襟;像平日上朝一样,一手拿朝珠,一手背后,在太监、侍卫的簇拥下走出了曹府。
一会儿,府外就响起一片例行喊声:
“万岁爷起驾!——”
“万岁爷起驾!——”
旗帜飘带在风中“扑啦啦”响,仪仗队伍中斧、钺、刀、枪“叮叮当当”相互碰撞,车行辚辚,马嘶啸啸,半个时辰后,大队离开曹府,沿着官道,向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浩浩荡荡前进。
康熙皇帝祭前明太祖皇帝陵墓,这一举动,使整个江宁城都沸腾了。万人空巷,齐聚街头,人人都想瞻仰一下皇帝出巡的排场和风采,更想看看大清皇上亲自祭奠明皇陵的盛大典礼。
还有那些前明的遗老们,那些至今还缅怀前明、坚持华夷之见的士子们,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玄烨御驾途经之处,人们顶礼膜拜,山呼“万岁万万岁”。坐在銮舆之中的他,亦是深深为之感触。
当年他的祖宗,太祖太宗皇帝不待见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尔朱太祖,昔曾为僧”云云,玄烨倒不这么认为,他佩服朱元璋,从一个僧人,到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确实伟大啊!
一个时辰过去了,浩浩荡荡的人马已进入明太祖陵墓的大门了。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北面为宝顶,即朱元璋与原配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孝陵被山清水秀围绕,周围山势跌宕起伏,黄瓦红墙,与四周葱茏树木、阵阵松涛交相辉映,放眼远望,很是气派。
玄烨下了銮舆,在文武大臣的簇拥下,步行踏上了陵前的神道,神道两侧相向排列着十二对石兽,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又分别列着四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在石兽石人的注视下,玄烨过棂星门,走上金水桥,一路向北,顺缓坡而上,前方便是孝陵正门,文武方门。
祭祀典礼很隆重,大清康熙皇帝以臣子之礼,亲自酹酒祭奠大明开国皇帝朱洪武,焚香行三跪九叩大礼。同时被加来观礼的那些六七十岁的在明朝做过官的遗老,看到大清皇帝不远千里来到他们的南京城,又以臣子之礼祭奠明朝皇帝的陵墓,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似乎不再计较留在心中几十年的“国仇家恨”。
他们知道大清的江山是从李自成手上夺来的,说要救大明的百姓于水火,才不得不入关,可是入了关,夺了江山,鞑子没有把政权交还给朱家皇室的后代,而是自己当了皇帝,又是屠城,又是下达弊政,他们恨啊!一心想着给大明皇室报仇,有朝一日光复明室!
可是闹了几十年,苦得还不是百姓!如今的康熙皇帝确实是位圣君,他爱戴他的子民,也一心想化解满汉之间几十年的仇怨!
玄烨跪在祭台前,面对着朱元璋的画像,心中亦是感慨万分。他想起了皇祖母讲过的太祖太宗皇帝的血泪史,想起了太祖皇帝的“七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