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部分 (第2/4页)
“楚公,真的允许我们这些下里巴人,当官?”有个大娘壮着胆子问道,他知道,有了这本学籍册,眼前这个她从小看着大的娃儿,已经是个官了!
“楚公设置科举,只要考中当然可以当官!不过今年还算容易,明年估计就没那么容易了……我可听说,明年之后……也就是说,得接受楚公亲自考问,过关的才能成为进士,其中头榜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不仅可以风风光光骑马游街,还能在晚宴上,吃到楚公亲手下厨烹煮的饭菜,当真是风光!”张翰说到这里,双眼已经是无比的向往。
只可惜他问过了,授予官职之后,就没办法参加科举了。说来也是,都已经当官的人了,还和那些没有官身的考生一起抢名额,这的确有点不厚道。
“张……张大人,你说,我的孩儿现在开始念书还晚吗?”当即就有人上前询问,其实一开始他下意识打算说‘张娃子’,不过如今却是不敢,只觉得张翰身上,多了一道威势,然后明白了,就算他没有上任,已经是官了,那便是‘大人’了。
“三十五岁以前,都能考童生试,楚公说了,以后会在各县新建书院,只要过了童生试,就能免费去书院上几年学,甚至每年三月都能参加院试,并得到秀才身份。”张翰连忙解释道。
“可要参加童生试,总要识字吧?这可怎么办?”当即又有人担心起来,他们都是大字不识的粗人,或许可以凑点钱买书,可读书就成了问题。
“我记得乡里不是有一家启蒙私塾么?楚公也鼓励那些落榜的考生去启蒙私塾授课,每个月官府都会给私塾不少的钱粮补助,目的就是减少我们的负担。各位,楚公告诉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张某希望,我们这个亭,不仅只有我张翰一个,有更多的乡亲,跟着我走出去!”张翰郑重其事的说道。
这其实也是他们的政治任务,在上任之前被安排下来的宣传任务。李明也算是物尽其用,让这些考生衣锦还乡的同时,还让他们承担宣传任务,如此以后读书的人会更多了。
这样的情况在各地都有发生,大量的考生回乡宣传,自然带动了当地的学风。可想而知,下一次的科考,竞争会有多么激烈。好在李明已经规定了参考的岁数,三十五岁再找份工作,倒也不算太晚。
第50章 阳谋对阳谋
“原来如此,这就是科举啊!”刘廷在皇宫里面来回的踱步,看得出来此刻他真的很兴奋。与此同时在下面奏报的孟建,还有一盘作为参谋的申夜,却在默默的等待。
其实别说是刘廷,申夜也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个所谓的科举制度,将真正意义上改变大汉的用人方针。不过要普及科考,同样要有很苛刻的条件。
首先就是要有足够的学院授课,另外就是最大限度的扫盲。没有足够的学生基础,就算开设科举,最终也不过是让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光明正大的进入朝廷罢了。
其次便是后续的钱粮,李明还真是财大气粗,一口气拿出了那么多的钱粮,支援那么多的考生。换做是他们,怕就拿不出那么多了。拿得少,会让考生心寒,毕竟爱国不能当饭吃,待遇不好说不得别人还会以为,朝廷并不重视他们,也不重视教育。
“这是一招阳谋!”刘廷尚未发话,申夜也不得不站出来,“我们就算要准备科考,没有五年的时间办不下来!”
刘廷不傻,尤其申夜在他发话前就站出来,他自然会继续思考。最后明白了,这是一个阳谋,朝廷越晚举行科举要完蛋,太早举行也会完蛋。
“李明他们怎么就办下来了?”刘廷顿时皱起眉头。
“臣捋了捋,李明是在六年前,也就是辛未年开始印书,大量的廉价书籍充斥在市场之中。三年后,江东地区识字率从不到三成提升到六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