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部分 (第2/4页)
人都是因为在幼儿时期接受了错误性教育。据陈博士说,在性别重塑中心接受变性手术的有五类人:先天易性癖、阴阳畸形人、后天易性癖(指定性别错误)、外伤导致性特征模糊和先天性别特征不明显人,其中有30%的变性人都是因为从小被性别错误指定所造成的。如果家长从小正确引导,那么可以避免孩子的终生痛苦。
对此陈博士解释,一些家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抚养孩子,比如男孩子长得漂亮就装扮成女孩来养,或者喜欢儿子就把女儿打扮成男孩来养。虽然大人们觉得好玩儿,但有研究表明,人类对性别的自我启蒙是从2至3岁开始的,因此家长们的特殊爱好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不良性别诱导,长大就容易成为性身份心理障碍患者——后天易性癖。另外,经验不足的产科大夫,也是造成后天易性癖的“始作俑者”。陈博士说,有的婴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性别特征先天发育不良。而急于填写出生证的产科大夫就根据自己的常识来判断“是男是女”,“如果蒙对了还可以。”他说,“但要是蒙错了,那么今后这个孩子就会不男不女。”其实这种错误也可以避免,陈博士说,即使婴儿在出生时暂时看不出性别,那么医生可以定期跟踪检查,“也许过一段时间,孩子的性别特征就明朗了。”
陈博士还认为,目前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失调,也对男孩子的性别认知产生误导。“幼儿园里只有阿姨,小学校里全是女老师。”他说,“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男孩子容易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变性人存在于世界各地,可见于各种民族和工作,而这些变性人的生活因为受到社会的各种排斥,他们大多生活的都非常痛苦。每年因变性自杀的人很多,通过变性则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使他们以新的面孔积极面对生活。变性也会引来社会一些社会法律,伦理,医学等问题。
我们应该呼吁,给变性人一个理想生活平台,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何清濂教授认为易性癖应称为易性病更为准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该疾病的特征,易性病不是主观所为,而应该是生物学因素所致;癖则是指后天养成的一种习惯。众多的病例资料表明,易性病是与生俱来的,并非积久成习,像这样把常人畏之如虎、避之不及而又遍体鳞伤的手术当成幸福、当成幸运,这也不可能是癖。上世纪末,安徽医科大学周江林博士的一篇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论文,为变性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增添了有力的砝码。他通过对6例变性人大脑的深入研究,发现下丘脑中有一个叫做〃终纹床核中央区〃的核团和人的性别自认有关系。普通男性的这个核团比普通女性大44%,而男变女变性人的这个核团只是普通男性的52%,和普通女性相仿。这项结果第一次从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变性人的脑结构不同于普通人。田亚华,曾任中华医学会年鉴丛书编委、副主编,现为《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副总编、深圳鹏程医院院长,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主任医师、教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研究与治疗实践。他坚决反对单纯依靠“手术刀”来完成变性,主张心理医生应全程介入变性,而“手术刀”应成为变性过程中心理医生的“指挥棒”。由他建立的“李国华变性模式”在国内外获广泛好评。我的梦想就是做男人——山东“女变男”第一人自白,“我从小就想做个男孩,而且一直是男孩打扮,我的朋友都是男性朋友,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做一个男人”,7月16日下午,即将走上手术台的小东(化名)对记者说。小东是一名27岁的女青年,也是省内“女变男”第一人。小东看上去有些腼腆,但发型、打扮却是男性化的。在即将走上手术台前,她向记者袒露了心声。“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穿男孩的衣服,和男孩一起玩儿。当时,邻居都说我是假小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