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 (第1/4页)
不愿兄弟相残之事发生。但大战在即,大弟子唯恐当众揭发,乱了大军阵脚。他原想偷偷换过毒酒,但还未及行动,三弟子已然将毒酒饮下。大弟子懊悔不已,但大错既已铸成,只能思忖补救之法。因此,他便派亲信在军中制造隋军来袭的假象,乘混乱之机将三弟子救走。
军中混乱片刻便即平息下来。二弟子见大弟子和三弟子同时消失不见,立时便猜出是大弟子将人救走,但他并未追赶,反而庆幸不已。三弟子已饮了毒酒,自然是不足为虑。而对于遁逃的大弟子,他本在顾虑除去三弟子之后,要如何处置大弟子。如此一来,倒省了他的一番功夫。
第二日一早,二弟子便召集了军中大将,当众宣读了他准备好的那封书信,堂而皇之地接收了一切,成了义军统帅。那时,大隋本就是强弩之末,义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即攻入了都城。没过多久,二弟子便改朝换代,于金銮宝殿上继位称王。
讲到这里,杜子珏忽然停了下来。杜沅沅听得心中急迫,追问道:“大弟子和三弟子后来怎么样了?还有那个小师妹呢?”
ˇ情义难全ˇ
杜子珏背负着双手,目光幽茫而深远,并未回答杜沅沅的问话。杜沅沅也不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在那里,
湖面随风拂来澹澹的水汽,潮湿且冰冷。就如同杜子珏讲述的那个故事,湿漉漉地,重重压在人的心头。
杜子珏沉沉的语声再度响起。
大弟子带着三弟子一路出逃,但逃出没多远,三弟子便即毒发。大弟子拼尽自身的内力,好不容易为他续了片刻之命。三弟子自知命不久矣,便恳请大弟子完成他的一个心愿,到军营中找到小师妹,让他们见上最后一面。
大弟子当然应允。乘义军备战之机,又潜回了军营。其时,小师妹已被二弟子软禁。大弟子也不知费了多少周折,竟真的将小师妹救了出来。
小师妹见到已近油尽灯枯的三弟子,伤心欲绝。但灵枢老人的女儿,当然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她忍下悲痛,在三弟子面前立下誓言,日后不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为他报仇。
三弟子心中明白,彼时的二弟子坐拥重兵,他们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而且,他和小师妹虽然尚未成亲,但二人已有了夫妻之实,她腹中正怀着他的骨肉。此时复仇无疑以卵击石。因此,他便殷殷叮嘱,复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将他的孩子养大成人后再图打算。同时,他告诉小师妹,取出他们当年征战之时所得的财宝,作为复仇之资。这批财宝原本是备日后军饷之用,天意弄人,任谁也没有料到,今时竟会是这样的用途。
三弟子弥留之际,让小师妹将他所说尽数写在羊皮纸上,作为留给后代子孙的物证。然后,紧紧握着小师妹的手,溘然而逝。
自此,小师妹便寻了个偏僻之地,隐姓埋名,将孩子生了下来。那孩子长大成人后,学得了一身好武艺,自然是要为他的父亲复仇。但是,二弟子统治天下数十载,羽翼已丰,单凭一两人之力根本无法成事。但三弟子的后代并没有放弃,这一代不能完成,便传给下一代,如此代代传承。而那个大弟子则因为内疚于不能救下三弟子,一直郁郁寡欢,后来竟不知所踪。
夜凉如水,风里传来杜沅沅深深的叹息。这样一段充满了爱恨情仇,血泪交集的故事,怕是听者都会动容的吧。
“你难道不想问我为何会讲这个故事?”杜子珏的声音幽长而清冷,似是蕴藉着淡渺得无法触及的忧伤。杜沅沅微微点头,并未回答杜子珏的话,却道:“可否让我猜一下那几人的姓氏?”说罢,也不待杜子珏答应,站起身来,一面沉吟一面道:“那大弟子姓沈,二弟子姓齐,三弟子姓宫,倒是小师妹,我却猜不出了。”话音未落,杜子珏苦笑,“我早知道,以你之能慧,必然能猜出其中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