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4/5页)
供货商,大量优质廉价的粮食冲击了粮价。又加上何沐平与越南和暹罗等粮食生产国签订的粮食进口计划,使得大量的东南亚稻米进入了中~国市场。最直接导致了大量小农的破产。不过,前文早已提到了,政务院还有一系列安置破产农~民,转换他们从农业劳动力到工业劳动力,为大张旗鼓进行的工业化建设输送了有利血『液』。那么,最大的影响,便不是小农破产,与自然经济的解~体了。而是大批的地主濒临破产,他们被~迫出~售土地,移居到城市,有些积蓄地就转变为其他营生,如工厂、商业。
另一份统计数据在1844年初的政~府上年度工作报告中,可以表明一些情况,截止1844年一月份,全广东省和海南省耕地面积中超过五成土地是国~家土地,也就是说,国营农场的耕地面积已经成为了大头。何沐平知道这一情况后,曾经戏称,这是土地私有化社~会中~国有经济抬头的现象。
有历~史学家曾经风趣地描述过19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的状况:“那个时候,全国的人都在破产,无论农~民还是地主,但是竟然没有人饿死,没有人卖儿鬻女,这个国~家在举国破产中保持着和谐的稳定状态。”
当然,在这种自然经济逐渐崩溃的大环境中,也有不少的地主能够维持住自己的产业,甚至逐渐再后来能够跟国营农场竞争,但是还是有大批的地主,选择了离开土地,选择一份新的产业。
这个现象的产生还要归功于政务院的另一招——累进制土地税征收,农业用地税收减免办法等一系列税收杠杆调节。
累进制土地税,显而易见,就是拥有土地越多,所要缴纳的土地税则越多,到后来有很多良田千顷的大地主甚至拿不出钱来,缴纳高额的土地税,最终他们不得不卖掉土地,或者是将土地转到其他家庭成员名下,以合理避税。只是,直系亲属还好说,隔了两三代的旁系亲属,经常有拿了田便不认人的现象,用累进制土地税,使得很多大家族分拆成了小的家庭单位,更有利与行政管理。
农业用地税收减免办法则规定,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农业用地(此处限~制为耕地)少于一定数额,可以获得土地税的和农业税的减免。这个法规直接加剧了分家『潮』,在户籍法的帮助下,中~华帝~国建立了基本以小规模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社~会形态,户籍法的确立还有利于人口流通,以促进劳动力流通和资本流通,更使得以前在地主阶~级包藏下,人丁不实的现象。
一系列政~策手段形成的组合拳,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转型,并加强了社~会控~制,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而普遍认为,在1845年左右,中~华帝~国从封~建~国~家正式进入了近代国~家。
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使得地主们很『迷』茫,但是深入到每个街道和村社的宣~传委~员,不断地带来国~家政~策和国~家鼓励的行为。很多地主都开始投身于收效更明显的工商业中,而今天的拍卖会,则是他们『露』头的一个好机会。
房循铭有些诧异,他问道:“为何前两日卖些小厂的时候他们不出来,怎么现在却跳出来了?”
林汉高哈哈笑道:“你怎么知道他们没出来,只不过你看不出来罢了,我能认出来那些地主乡绅们,是因为那些是我同乡。”
“原来如此!”何沐平道。
林汉高瞧了瞧那边,道:“嘿,那些大都是我们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少家中还出过举人、进士,做过前朝的官儿的也有。这些人每家不会有多少钱,但是抱起团来,也能凑出不少钱,我看着都吓得慌,我们一县的乡绅都在一块了。”
何沐平点了点头,道:“一县乡绅,大都相熟,大家同凑钱,组个股份,买下一家企业,每年按股份抽花红,其实跟种地也没啥区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