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4/4页)

主张,这才是我们的耻辱。而我们拿出一套好的政治主张,天下却没有人接受,这便是各国当政者的耻辱了。〃孔子听了,很是高兴,笑着说:〃就是这个话呀!〃

这时的孔子就像一个失败的老推销员,但是他一点儿也不后悔自己从事了这个行业,反而为他推销的产品感到自豪。正如女诗人舒婷所说:〃痛苦使理想光辉〃。但是,再光辉他也得改行了。曾经说过〃述而不作〃,如果把〃述〃理解为〃游说〃,把〃作〃理解为著书立说,那么孔子接下来就要违背前言了。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做法,孔子无意中的一段话对此做了一个注脚。他说:〃自古以来被遗落的人才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不降低自己的心志,坚持纯洁的是伯夷、叔齐。而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人格,玷污了自己的身份,不过是个行为中庸的两面派而已。虞仲、夷逸则洁身自好,取权宜之计而离开官场去山林隐居,说话便无所顾忌。我虽然也算一个被遗落的人才,但我与他们都不同,我是无可无不可的,也就是没有什么绝对的可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以。〃

于是他嚷嚷道:〃不成啊,不成啊,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要是没有贡献为后人称道,名字不能流芳百世,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啊。我的一套学说行不通了,我还有什么办法呢?〃他看到当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落,礼仪、音乐都已废除不用,《诗经》、《尚书》也残缺不全,便改行整理典籍,并拿这些作为教育学生的资源。

孔子乃名牌教师,他的弟子此时已达到三千,得意门生便有七十二人,可谓官场失意,职场得意。本来写书与教书就比当官自在,孔子改行后也换了一种行事风格。他在做官的时候,常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不专断。可是他在编《春秋》的时候就特别独裁,想记载的就记载,想删减的就删减,连子夏那么有学问的学生提出的意见都置之不理。学生们就特别不理解,觉得老师变了一个人。于是孔子把心底的话对学生说:〃后人认识我孔丘,将因为这本书;后人憎恨我孔丘,也将因为这本书〃。原来他指望靠这本书出名,而且是出〃美名〃,因为他有所坚守,否则也不会预备好去讨别人的嫌。可见孔子这〃无可无不可〃也是有原则的,这便是圣人的本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让孔子的弟子感到疑惑。那时孔子想要去卫国,经过蒲这样一个地方,恰巧遇到公叔氏在那里反叛卫国。公叔氏害怕孔子到卫国去执政,于是把他抓住囚禁了起来。当时跟随孔子的学生叫公良孺,人高马大,文武双全。他为了解救老师,拼命与蒲人战斗。蒲人害怕了,于是便对孔子说:〃只要你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孔子马上答应了,他们才放孔子离开。谁知孔子一离开那里,就到了卫国。一向自傲机智的孔门弟子子贡便问:〃老师,您曾说过君子应'主忠信','民无信不立',如今您却不守信用,该如何解释呢?〃孔子笑着说:〃被迫订立的盟约,神是不听的〃,一副坏到刚刚好的样子,无可指摘。而〃无可无不可〃当奉为成大事业者的座右铭,在它看似矛盾的外表下,蕴涵着一种和谐的智慧。

第四节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

光《史记》中记载,孔子指天说事就有五次。所谓〃指天说事〃跟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口头禅:Oh;myGod!或〃我的天神那!〃十分相似。只是孔子的〃天〃的蕴涵更加深广些,不象口头禅一样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第二部分 第46节:孔子:痛并快乐着(5)

孔子在各国之间奔波游说的时候老遇难,有一次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又被匡人围困了起来。这次是一个误会,因为孔子长得像阳虎,而这阳虎曾经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