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4/4页)

家同甘苦、共患难,而项羽却自私自利。〃刘邦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没有说到最重要之处。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知己知彼,自信信人。当领导,就该这样当。

第三节〃马上得之〃,马下治矣

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之后,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登基为王;国号〃汉〃。刘邦是农民出身,按照文革时期的分法,顶多算是个中农。纵观历史上农民出身的领导大多由于阶级局限最终失败了,刘邦却成功登基为王,成就了一世伟业。所谓乱世出英雄,治世则有明君。

战后,百废待兴,刘邦深知需要个好的〃药方子〃来治愈战争带来的创伤。在刘邦背后有一队良医在,何求无良药?刘邦首先做的就是固本。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就是国之根本,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刘邦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其实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就规定:关中从军者免除其全家徭役1年。刘邦称帝之后,又规定:诸侯子弟留在关中的,免除徭役12年,回原籍的免除6年,军吏士卒爵位在6级以上的,免除本人和全家的徭役。后又规定:吏卒从军到达平城以及守卫城邑的,都免除终身徭役。汉高祖十一年又规定:士卒随从进入蜀、汉、关中的,都免除终身徭役。汉高祖十二年又规定:二千石官吏进入蜀、汉、平定三秦的,世世代代免除徭役。他是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了,也算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了。

据说,有一次刘邦到长安,看到宫殿建设非常宏大,很生气地责备萧何〃治宫室过度〃,会加重徭役,妨碍农业生产。其实,汉初的徭役制度并不算太重,男子从23岁到56岁是服役年龄,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1个月,称为更卒。每人一生中到京师服役1年,称为正卒。到边疆戍守1年,称为屯戍。尽管这样,刘邦还是尽量减轻群众的徭役。推行轻徭薄赋这一亲民政策,一方面他赢得了饱受战争迫害的民心,刘邦这个皇帝当然也好做了,与他人利与己便也;另一方面也使国家的经济得以复兴,国力得到增强。刘邦是农民出身,虽然曾经被骂成〃无赖〃,但他清楚地明白人民的心理,也很熟悉社会生活,可谓是老早就做好了实践调查,所以他是很有发言权的。

刘邦没有读过几本书,可他的谋算,他的管理人才的方法是在学校里花钱学不来的。美国电影《心灵捕手》的男主角韦肯曾经就说一个贵公子哥,你花上万元的学费还不如我花几毛钱在图书馆里学的多。他不喜欢文绉绉的读书人,但他还是接纳了郦食其,这是他知人善用的表现。真正扭转刘邦不爱文人这一想法的是陆贾。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谈《诗》《书》,刘邦实在受不了就骂他卖弄没用的学问,还说这个江山是靠我们在马背上打下来的,《诗》《书》有何用。陆贾说了一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也就是说:〃你厉害,在马背上打得天下,可你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文武并重,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刘邦被驳的哑口无言,虽然觉得很没面子,可是面子是小,国事为大啊!好在刘邦肚量大,不像读书人把面子看得那么重,才听取了陆贾的意见,开始以文治国。为了显示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