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 (第1/4页)

己帮助了拜把子兄弟,反而觉得又欠了一点人情。所以,当场就拍了板,立即下文江苏巡抚衙门(苏州)按照中国重工业总公司的要求行事。对四川新军调拨一部担任工业区和军港守卫的事情,也是一口应承下来。

这个事情,其实端方是要担一定风险的!在上海的周边,中国军队的调动是要受列强干涉的,何况,是传说中打败英国军队的四川新军驻防张家港呢!这里,离上海也就100公里的路程,可以说是朝发夕至。端方有端方的打算,南洋第十镇正在编练,有四川新军来做个样板,新军编练的成效可以大增不说,顺便给南洋十镇搞点军械,也在情理之中嘛。上海制造局那些破烂玩意给龙剑铭一整治,那还不成为成都兵工厂那样的军械厂?这制造局是谁管理?南洋大臣端方啊!

张謇办成了事情也没多耽搁,他还得回上海去找张澜,这个张才是龙剑铭在华东的真正代表,《中国时事报》的总编。张謇要动用更多的力量,非张澜出手不可。

对与张澜见面说事情,张謇心里是有点发虚的。自从上次张謇拉张澜入保皇会不成以后,两个人就有点不对路了。

张謇,在政治上是趋向于用办洋务、办新学来强大国力的,从自身有大量产业的角度出发,他不赞成暴力革命。他害怕那种兵荒马乱的世道,在那种时候,倒霉的首先是自己名下大大小小的产业!因此,前些年的维新运动,张謇是颇以为然的,百日维新失败后,张謇仍然与流亡在日本和加拿大的康有为、梁启超保持着联系。仍然寄希望于满清朝廷接受变法、改良政治,支持光绪皇帝亲政。后来,康有为去加拿大,接受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梁启超在日本,也接受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国,一个是亚洲强国,恰好都是君主立宪制度。因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就自认为找到了改良国家政体的妙方,又转而倡议君主立宪。这种论调,恰好符合了资本家和地方督抚的需要,因此,成为1904年中国叫得最响的政治口号。

张謇,也在不遗余力地倡议着君主立宪。就在前不久,他还给自己的挂名学生袁世凯去了一封信,表面上是祝贺袁世凯成为督办政务处的大臣,实际上是劝袁世凯积极促行君主立宪。这个信,对袁世凯来说,是符合自身需要的。可是他不会傻兮兮地去抛头露面,为啥?什么叫君主立宪?不就是首先得让老太婆下台嘛!那样的事情,袁世凯就算再吃几副豹子胆也不敢做!因此,袁世凯给张謇回了封信,让张謇在南方组织工商实业界的人士,呼吁君主立宪,造成声势。

而张謇要造声势,除了每天去拜访、去串联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报纸的力量了!可惜,上海的报纸有一半以上都倾向于革命。原来,《苏报》是倾向君主立宪的,可是章太炎老先生一下换了脑筋,把邹容也搞进了《苏报》馆,成了积极的革命派,去年,朝廷发了狠联合上海租界工部局把两人抓了去判了刑,可这样一来,反而让两人名气大增,影响力大增!民主革命派渐渐在上海附近压倒了保皇的立宪派。到这个时候,张謇能利用的就只有张澜和他的报纸了。可《中国时事报》一直在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中保持着沉默,每天不过报道一下国际形势、四川的新政、西藏东北的战事而已。张謇要利用《中国时事报》,首先就要把主编张澜拉进立宪派的阵营。可惜,几次谈话都以失败告终!

张澜给他的答复很简单:“我是中立派,是办报纸的,只报道新闻时事,不谈政治。”软硬不吃啊!张謇能有什么办法?不过,一码归一码,政治上的意见不同是一回事,龙剑铭交代下来的事情又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张謇又急匆匆地返回上海,在美租界的《中国时事报》报馆找到了张澜,详细地商谈了一遍张家港工业区的宣传动员工作。正事谈完,立马走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