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 (第4/5页)

起居注史官,由此费用增加诸多,是否让户部适当拨些银两?”

李世民准奏。

褚遂良谢过恩,刚要走,又被李世民叫住。李世民道:“遂良,你兼知起居事,又与玄龄负责史馆撰修国史之事,朕想与你二人商量一下,可否将国史与起居注让朕过目?”

褚遂良、房玄龄万没想到皇上会提出这个问题,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魏征想了想,说:“陛下,此事恐怕不妥。君王阅看当朝国史与起居注,不独本朝,恐怕前朝也闻所未闻。”

李世民于是不解地问:“朕时常观看前代史书,那上面表扬好的,斥责坏的,足以成为对后世的规劝和告诫。可是让朕搞不懂的是,当代的国史为何不让君王亲自过目?”

这时,房玄龄才说:“国史既然必须如实记载,是希望君主不要做非法的事。只是因为怕有些记载与君王的意见相抵,所以不能让当代的帝王看。”

李世民说:“朕的想法与古人迥然不同。朕想亲自看看国史,好的且不必说;如有对朕过错的记载,不妨作为鉴戒,使自己予以改正罢了。所谓为美者、贤者讳,朕都不以为然。古来帝王不观国史,君主不能从国史中获益,殊为可惜!”

说罢,他又看看褚遂良,问道:“遂良,朕有不好的地方,你也如实记下了么?”

褚遂良答道:“臣身为史官,不敢不记。”

魏征在旁说道:“假如遂良不去记,那么其他的人也会记下来的。”

李世民听到这里,深以为然。

褚遂良、房玄龄不敢有违圣令,更不敢触怒皇上,在十分为难的情况下,他们删简了国史,按年代顺序编写成高祖、本朝实录各二十卷,呈送给李世民。

当李世民看到对玄武门事变的记载后,见那上面许多处口气含混,文字且隐约不明,便问房玄龄道:

“玄龄,你与遂良在写玄武门之事时,是否想隐去什么?”

房玄龄慌忙答道:“臣不敢,均是如实写来。”说此话时,脊背上已渗出一层冷汗来。

李世民似乎已看出他的心思,缓缓地说:“从前周公扫平了管叔、蔡叔的叛乱,故而使周朝得以安定;春秋鲁庄公时,他的儿子季友毒死了叔牙,因而使鲁国得到了安宁。朕平息建成、元吉的谋乱,和上述的事情意义是一样的,也是为了安定国家、有利百姓的缘故。既如此,你们对这些又何须劳烦去隐瞒什么呢?应当直截了当把事情写出来才是。”

房玄龄一听,连连称是,自去史馆与褚遂良商议修改之事。此后不久,李世民为鼓励修史,对房玄龄、褚遂良赐缎一千匹,并诏降玺书称扬。

这一日,魏王李泰带着韦挺、杜楚客前来求见李世民,二人手上捧着大叠的文稿。李泰说道:“承蒙父皇垂爱,特准儿臣在王府设立文学馆。儿臣不敢辜负父皇美意,发动馆内成员,编撰《括地志》共五百五十卷。如今业已全部完成,儿臣呈献父皇,还望父皇不吝指正。”李泰说完,杜楚客与韦挺分别将文稿呈上。

李泰又道:“《括地志》又名《坤元录》,乃我大唐帝国各州的地理志,谨先献上第一、二卷,恭请父皇御览。”

李世民接过了文稿翻阅了一下,非常满意,赞道:“泰儿辛苦了!文学馆创立不久,就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实在可喜可贺。如今帝国一切已上正轨,正需要《括地志》这样的著作,这对于今后施政将有莫大参考价值!”

李泰掩不住满脸的得意,趁机请求道:“儿臣想扩大文学馆规模,以便向各方聘请知名学士,不知父皇能否多拨下一些银两?”

李世民马上慷慨允诺:“这不成问题!朕一定会大大增加你的薪俸津贴。”

李泰心中大喜,试探地问道:“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