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2/4页)
我是很乐意干。药房的伙计很着急地接我进屋:“公子,今天袁府来人询问公子的情况了,您看……”
噢,终于来了:“先不理他,等他们再来的时候,再说。本公子可是忙的很,哪有那么多时间陪大人们玩。对了,我让你们打听的田丰和沮授的消息,你们打听的怎么样?我们的人有没有机会进他们的府第?”
伙计摇头:“两人的家眷倒是都在邺城。可是,我们的人进不了上面,得不到想要得东西。”
这些笨蛋,我叹气了:“我让你们进去一两个人,是为了以后行事,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情报。特别注意他们的家人有什么小病小灾的,煽点风似的说我的名字就行,其他的不要去管。”伙计点头去了。
我在这里十多天了,就我所知和了解的,这个袁绍倒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他是袁家的偏房儿子,袁术就说过不承认他在袁家的合法地位,对人的地位非常看重。他不像袁术可以很惬意地躺在祖辈的大树下乘凉,只好凭自己的本事来获得别人的认同。袁绍深知其出身的弱点,因而极其注重自身的修养。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以古礼守丧三年,又追服父丧,共六年,因而为人所重。袁绍去见许子将,散去宾客车马,单身而行,这和曹操用武力逼许劭给他评价,真是截然不同。袁绍少年养名,以品行高洁名动天下,为将来一呼百应,成为讨董联军的盟主,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袁绍又好游侠,因而结交天下豪杰,他有四个“奔走之友”:名列“八厨”的张邈,为友复仇的何颙,赴难不惮的许攸,仗义刺卓的伍孚。俗话说“物以类聚”,由此可以想见袁绍少年时的形象——清高正直、勇于赴难,其名声远在嫡子袁术之上。袁术曾嫉妒的说:“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天下豪杰岂能从无德才之人?基于他一贯的作为,开始进行自己霸业的袁绍,很注重网络人才,愿意到他手下做事的人也很多。
可惜,袁绍在用人上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他太注重名声了。他喜欢得都是那些有名气的士族名人,只要这个人有名声,他就接纳,而不是择而用其优者。这样做,只能表示他能礼贤下士,却真不会用人。求名的结果,就是在一些注重实用的人才眼里,比如郭嘉,荀彧等看着袁绍假,不足以成大事。这个家伙听人之言也是不分好坏的,谁说都听,结果是一个都没有听进去。
他手下重用的人都有一定的本事,可是派系斗争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这些人都是名士,是名士就有臭架子,就清高,就需要你去尊重他。都摆架子,就有党派之争。可袁绍大概觉得这样更好,有利于他利用,竟是默许这些谋士间的斗争。却不知道,这正是他招祸的源头。哼,乱世和清平盛世是不一样的,一个精明的主子在清平盛世可以利用大臣之间的矛盾来遏制某一方的势力坐大,以达到平衡;可乱世中这样做就会让自己陷于很被动的地步,不能明白谁是谁非,不能兼听则明,是为人主公的大忌。所以,郭嘉和荀彧他们才将袁绍看扁了。
而在一些人眼里(包括孔大先生),袁绍有三个优点:一、宽仁从众,天下所服;二、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三、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这三点是荀谌说的,用这番话,让韩馥乖乖交出了冀州。这三大优点,落在实处,就是三大缺点:一,外宽内忌,政失于宽;二,好谋无断,优柔寡断;三,礼仪繁多,好为虚事。看袁绍用兵,重势而不重诈,典型的谋定而后动。显而易见,袁绍是没有看过孙子兵法的,至少我这样认为。又或许,他不喜欢用谋略战胜敌人,而喜欢以势压人吧。
建安二年的袁绍有点心烦。这个心烦:公孙瓒始终没有拿下来,还在那里对峙着;青州的大儿子发展的不错,可惜好像不会管理,弄得有点乱;曹操这个混蛋,离开自己后,居然发展的这么快,已经要威胁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