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4頁 (第1/2页)

張仁願就嘆氣,「朝廷的軍隊之間,就連這點的信任都沒有嗎?」

「古往今來,最遭君王猜忌的莫過於帶兵在外的將軍。」薛紹呵呵一笑,說道:「混得久了,你自然就習慣了。」

李孝逸與岑長倩、宋璟在朔州呆了幾天,薛紹一直避而不見。到了大年初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出城關,繼續冬季大操練。岑長倩等人的心裡,對薛紹的態度也就相當的清楚明白了。

他們什麼也沒有再多說,而是留下了一堆補品藥材和寫給薛紹的慰問信,悄然離去。

一直捏著一把冷汗的眾位將軍,不約而同的長吁了一口氣。

薛紹也吁了一口氣,同時也感覺到一絲安慰:終於,武則天不再把我當作小廝一樣的呼來喝去了。這或許是她的無奈之舉,但也正是最聰明的做法。

或許她現在,恨我就像恨當年的程務挺一樣。

但我,不在乎了!

我拼著命都不要了,可不只是想要當一個無私奉獻的小黃牛。

那麼,就從今天起——

這個國,這段歷史,不再是她一個人就能說了算!

第0894章 我就是歷史

嚴寒漸退,冬裘入庫。

長城之北,十萬大軍日夜操練枕戈待旦。

朔州內外,戰旗飛揚車水馬龍,無數的戰略物資從河北各個州縣,絡繹不絕輸送而來。

武皇太后的制令,已經頒布天下。授命兵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薛紹,為單于道行軍大總管,總督河北各路兵馬發動對突厥的——第三次北伐!

前兩次北伐,唐軍統帥都是已故的聞喜公裴行儉。薛紹曾以裴公學生的身份,親自參與了第二次北伐。

那一場戰爭,成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

唐軍在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因為朝政的失誤(主要是處斬了已經投降的突厥領袖阿史那伏念),引起了整個北方大草原的公憤。這為阿史那骨咄祿的東山再起,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短短几年之內,阿史那骨咄祿從幾十騎起家,在阿史德元珍的強力輔佐之下,歷經大小數十次戰的鐵血征伐,逐漸征服了草原諸多部族,並多次發動侵略唐朝的戰爭,從中掠奪了大量的人口、戰馬和財富,從而迅速建立了一個以突厥民族為核心的、幅原遼闊、兵力強盛的突厥大汗國。

因此有人說,大唐的前兩次北伐,可以稱之為「平叛之戰」。而現在的第三次北伐,大唐面對的不再是一支臨時拼湊的草原叛亂兵馬,而是一個完整的、強大的草原國家。

所以,第三次北伐實際上是一場——國戰。

然而,大唐在進行前兩次平叛之時,先帝李治仍舊在世,大唐周邊大體寧定,國力正當極盛之時。朝廷兩次出錢招募僱傭兵,人數都在三十萬。若將徵發的勞役與民夫一併計劃在內,參戰人口不下五十萬。

但是到了現在的第三次北伐,朝廷能夠給予薛紹的,只剩河北各個州縣還沒有被突厥人搶光搶盡的一點戰略物資,和一份不到半斤重的制令。所需兵馬,大部分都要薛紹「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薛紹在離開洛陽奔赴戰場的時候,身邊不過兩百騎。

九州天下,正在廣為傳散薛紹的戰跡與輝煌,敘說他的辛酸與壯舉,並期待他力挫突厥一振國威,重現貞觀之時天可汗的榮耀。

然而這些,對薛紹來說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他已經得到了,他目前最想得到的東西——武則天的妥協!

「單于道行軍大總管」,制令上的短短數字,就是她的妥協。

薛紹不止一次的冷靜思考過,突厥之害,年勝一年。突厥之仇,越積越深。討伐突厥,民心所向。自己的一系列舉動其實只是一個誘因,誘發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