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7頁 (第1/2页)

有些人領悟到了,然而還有一些人稀里糊塗的不能明白。武懿宗和張光輔,就因為這樣的稀里糊塗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轉眼已到,武舉開選之日。

隋文帝開創了科舉,現在女皇將要開創武舉。

毫無疑問,武舉是武周朝的一件大事,開萬古之先河的大事。而這件大事的首倡者與主辦者,就是薛紹。

與之同時舉行的,還有一場規模空前的「殿試」。武則天將要在宮中親自「監考」,從參考的一萬多名學子當中選拔人才。

這一萬多名學子,有白身庶民,有世家子弟,也有在朝的官員,甚至還有來自新羅、日本和西域昭武九姓的異國學子。

士庶同流,能者居先。

值得一提的,殿試考試項目全由武則天親自擬定。

李唐皇朝對於「貼經墨義」的明經科十分的重視,它重點考察學子對於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這一科目對於世家子弟來說優勢很大,因為世家富有藏書又多,學子們能把儒家經典背個滾瓜爛熟,就不難考個好成績了。但是武則天更加重視「進士科」,這一科目對於儒家經典的死記硬背要求不嚴,主要側重於考察詩辭歌賦,看中學子本身的才華與靈氣。

同樣的一本書,有的人看完了能夠記得幾個句子甚至能夠背頌全文。有的人則能領悟書中的精髓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才識,乃至於寫出一本更好的書。

這大致可以理解為,明經科與進士科的主要區別之所在。

然而武則天在殿試當中還加入了別的考試科目,考察學子的對於政務的真知灼見與實際動手能力。比如眼下大周正在與突厥和盟,武則天就要求學子用文章來論敘,此事的利弊之所在,此為一題。另一題則是與民生相關,論述禁屠令的利與弊。

暢所欲言,不設任何禁制。哪怕有人在論敘當中辱罵了皇帝,也一概赦免無罪。

儒家經典、詩辭歌賦、行政能力,三項考核下來的綜合優良者,就是武則天所要的人才。

武舉和殿試,讓大周天下的文武人才盡聚洛陽。

百花齊放,萬家爭鳴。

世人時常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是現在,武則天和薛紹已經化身為天下有人才的伯樂。「有本事去洛陽」這句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

薛紹主持武舉,參選的健兒將近兩萬人比殿試還多。他們來自各個州縣、各個軍府和各個軍武世家,甚至還有身懷絕技的道士與和尚。初賽的地點,選在洛水大營之側的邙山獵場,就是薛紹曾經招待李大酺與孫萬榮的地方。

數萬人的大賽場,盛況空前。

初賽的項目是傳統的軍中技藝,先是身材體貌,體格高大強健者自然得分更高。翹關(也就是舉重)考驗健兒的力量,馬術是重要的基本功,弓箭項目的步射、長剁遠射還有騎射是重中之重。

體貌、翹關、馬術和箭術這四大項,就是初賽的四大科目。這四項考核下來,擇其優勝者進入複選。

初賽的淘汰非常殘酷,近兩萬最後只有兩百人進入複選。復遠將要在講武台的大校場進行。能夠進入複選的都是百里挑一的軍武人才了,無論他們能否在復遠脫穎而出,他們都將獲得從此在講武台進修的機會,從而更上層樓。

薛紹擁有全權,但他只在初賽開始的第一天大典上露了一下臉,就沒再出現過了。初賽主要由員外郎蕭至忠負責,複選則由夏官的兩位侍郎姚元崇和蘇味道把關。薛紹最在意的就是自己親自拍板的終選,他很想知道誰會成為有史以來的第一任武狀元。到時候女皇也將親自到場,她和薛紹一樣對這位武狀元充滿了好奇之心。

一連多日的武舉初賽總算結束,兩百名優勝健兒歡天喜地的被帶到了皇城以北的圓壁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