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6頁 (第1/2页)

但至從成年嫁人之後,這還是太平公主第一次公然在朝堂之上亮相。並且,她自始至終都陪在神皇的龍椅旁邊,雖未發一言,但沒人再能忽視她的存在。

人們仿佛看到,屬於薛紹和太平公主的時代已經來臨。人們甚至不懷疑,神皇會傳位於他們夫婦二人當中的一個。

武則天的第一道聖旨下達,罷黜原太子李顯,改封相王李旦為太子。幾位重要的臣工都加封了東宮的官職,比如狄仁傑加太子詹事,薛紹加太子少詹事。郭元振和薛楚玉加左右春坊庶子。諸如此類,許多的軍政要員一同成為了太子東宮的佐官。

其實,東宮官職本身的職事和品級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重要的是一旦太子登基,東宮的這些官員都會成為新君的左右臂膀。

聖旨一錘定音,所有的猜測與謠言一併止歇。

與之對應的,朝廷的人事任命,也要不可避免的發生重大的變化。

武三思與宗楚客及原來的太子東宮加在一起,幾乎就是大半個朝廷。如果再加上張易之的勢力,那就更加了不得。現在這四個人全部完蛋,他們的黨羽真要徹查起來,整個朝堂都要為之一空。大周的國家機器,也要陷入癱瘓。

因此,暫時只能抓一些典型的巨頭來進行處理。日後,再慢慢的肅清餘毒。

武則天頒布的第二道聖旨,就是辦的這件事情。首先就是召狄仁傑回朝輔政拜為鳳閣內史令(即中書令),取代宗楚客的位置首輔朝政。鳳閣侍郎兼同鳳閣鶯台平章事姚元崇,被提為同鳳閣鶯台三品,意思大約是從副宰相提為了正宰相。同時,原御史中丞宋璟被提為御史大夫並加同鳳閣鶯台平章事,入閣輔佐姚元崇一併理政。在狄仁傑回朝之前,政事將以宰相姚元崇和宋璟領頭打理。

這道聖旨引起了大家的疑惑,為什麼不是薛紹來領銜政事堂呢?當此之時,誰又能比薛紹更加適合成為當朝第一宰輔?

那麼第三道聖旨,就值得大家震驚了。滅了突厥汗國凱旋迴朝的薛太尉,非但沒有升官,還因為斬殺朝廷御史而被削去了原來的夏官尚書之職,改由郭元振接任。削去右衛大將軍之職,改由薛楚玉接任。他的爵位也由國公降封為縣侯,只留下了太尉和太子少詹事這樣的虛職。

這道聖旨一出,滿朝驚嘩。

薛紹卻是淡定無比的出來接旨,並謝聖上不殺之恩。

站在武則天身邊的太平公主也是寵辱不驚,絲毫沒有給丈夫打抱不平的意思。

只有姚元崇等少數人第一時間就領悟過來,神皇這是有意貶謫薛紹,好讓新君對他進行大力提拔。不這樣做一下樣子,早已位極人臣的薛紹如今立下了驚天奇功,那是賞無可賞,封無可封。新上位的皇帝沒有什麼可以給薛紹的東西,只會惴惴不安惶恐不可終日,這明顯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武則天就趁著自己還在位,違備眾願扮演了一回大黑臉,非但沒有獎賞功高蓋世、並救了她一命的薛紹,反倒把他貶了一通。這怎麼看都是昏君之舉,是要承擔很多罵名的。但她這麼做,卻是給新君鋪好了路,有利於新朝的穩定。

罵名自己背,好處後人得,這需要莫大的勇氣與胸懷。這與她一慣的作風,完全背道而馳。

姚元崇等人已經意識到,神皇是在竭盡全力的做好權力移交的工作,為此不惜一切。

薛紹則是心想,這或許也正應了她說的那句話,「這天下終究是百姓之天下,萬民之天下」。看來她不是說說而已,現在,她是真的站在了國家與萬民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

權力曾經給了她無上的榮耀與輝煌,同樣的,權力這張大網也曾經束縛了她五十年。今天,她終於放下了,也解脫了。

這或許,也是一種得道吧!

馬上,朝廷就舉行了太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