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是君臣两人决定实施美人计对付‘淫而好色’的吴王。让美人们学服三年而入吴。献到吴国后,伍子胥有长篇大论的一番劝阻之语。
这里‘十二年’即勾践(前497年登位)十二年,即公元前486年,三年后入吴是前483年。而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开篇时,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3年),勾践与文种的一番对话中,有“今伍子胥忠谏而死”的话,说明伍已在前483年前死了,怎么能等到西施入吴时劝阻吴王呢?关于伍子胥之死,《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有记载,伍子胥在吴王伐齐时劝阻时,已遭诛杀,大约是前484年的事。)“十一年(夫差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复北伐齐。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於齐,子胥属其子於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唯一一致的是实行美人计是勾践(入吴为奴期满)返越后筹谋并实施的。
勾践返越大约是前491年;《史记》记载夫差七年(前489年)伐齐,只到夫差十(此处多了一个“一”)年(前486年)才回吴国。所以勾践献美人的时间,应在前489年及之前,或486年及之后比较合适。
本文的所引用的时间为:勾践于前489年选美女于越宫,训练三年,于前486献于吴王。
所以本文中西施的出生日期约为公元前504年。
序言2
再根据上面";西施选入越宫时,未超过17岁";的分析,西施的出生日期不会超过公元前510年或公元前506年。若按底线西施十七岁入选越宫,“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已经是二十岁。但据那时的平均年龄而言,二十岁应该算得上是老女人,以媚惑主而乱其谋的美人计实施起来估计效果不够理想。姑且按十八岁算吧(即年龄再少两岁),美人此时各个方面都成熟了,又不失其娇艳本质;那么西施的出生日期就在公元前508年或504年左右。
现说范蠡,《史记》未为他立传,出生年份已不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夫椒之战(公元前494年)时,他早已成年多年,自楚而吴,漂泊多年。《越绝书》中提到他的出生,只说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目前针对其出生年月,是公元前517年,一种是公元前536年。若是前者,夫椒之战时,范蠡仅有23岁,我则认为在夫椒之战时,他表现出的冷静与睿智与此年龄不负。况且,他未来越之前,在楚国闻名多时,“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越绝书》),恐怕未经历过风雨的年轻人定不会有些圣贤之明吧。所以我相信第二种说法,即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网上亦显示: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但出处不明确)。
那么,西施与范蠡的年龄竟近有30多年的差别。无论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喜欢上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在当时,应该算得上吧),还是一个智者喜欢上一个小姑娘,似乎很难置信。《吴越春秋》里,越王自吴而返,制定了一系列的良策中提到,“令壮者无娶老妻; 老者无娶壮妇”,明确提出老年男子不准娶壮年妇女为妻。范蠡做为越国股肱之臣,想必也参与此策之中,他怎么会明知故犯,而且又是送入吴宫的越女呢。
其二,关于西施浣纱于江与范蠡初会,两人一见倾心的传说。《东周列国传》中说“勾践命范蠡各以百金聘之”;《吴越春秋》中,“越王谓大夫种曰: ‘孤闻吴王淫而好色; 惑乱沉湎; 不领政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