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3/4页)

,你首倡义兵,只是因为中原战乱不止,您抽不出身来保护皇帝,可是您仍然派遣将领冒险去向皇帝汇报工作。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身上,匡复汉室,是您一贯的志向……”大家注意了,荀彧是因为曹操有“匡复汉室”之志才辅佐他的。其实,荀彧说曹操有“匡复汉室”的志向,除了客观评价之外,很可能也是在告诫。

在提出了“匡复汉室”的原则后,荀彧提出了第二个导师式预言:“现在洛阳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群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中央,这时,如果奉迎天子以顺应民意,是大顺;你这样做,是最符合公心的,天下豪杰就都会服从你,这是大略;你弘扬正义,会招来天下英才,这是大德。这时,即使有人反对你,那也是苍蝇碰壁,区区小虫,能奈几何?你如果不当机立断,那四方诸侯就会产生想法,到时后悔莫及!”

荀彧这番有理有节的话使曹操茅塞顿开,当即决定奉迎汉献帝,把献帝在许昌安顿好了。从此,汉献帝结束了长达七年的鸡狗不如的人质生活,宗庙社稷制度也恢复了,开始有人正儿八经地给皇帝磕头请安了,虽然皇帝说了不算,但是皇帝毕竟有点皇帝样了。

这一天,荀彧被天子任命为侍中,虽然这实际上是曹操的意思,但是毕竟这是天子圣命。侍中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事务繁琐,但是日理万机的荀彧不亦乐乎。能为理想而工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荀彧工作起来更加卖力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为皇帝工作了,他在尽一个汉臣的本分。

曹操呢,正应了荀彧的第二个导师式预言,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取得了正统名分,而其他割据者皆沦为偏霸与僭逆,他打别人,是讨逆,人家打他,是叛逆。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封官的权力,天下士子无不归顺,出现了“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典略》)的景象。王朗、华歆、陈群等中原名流都是在此前后归附曹操。

大家都纳闷:先是董卓,后是李傕、郭汜,然后是杨奉、张杨,现在又有曹操,挟持天子的人不少,怎么只有曹操成功了?

荀彧建言曹操的是奉迎天子,而不是“挟天子”。他也担心曹操事实上成了“挟天子”,所以,在曹操迎汉献帝前,用心良苦地以“匡天下”的原则来告诫曹操,又用“大顺”“大略”“大德”这些东西来提醒曹操“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

董卓、李傕、郭汜,杨奉、张杨等人,是真正的“挟天子”,把皇帝作为“战利品”争来争去,所以他们成了众矢之的。袁绍手下沮授也曾建议奉迎天子,但是,他的初衷是借皇帝“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看看,汉献帝在沮授眼里只是“号令天下”的道具,是与诸侯争锋的凭借。沮授着眼于私心建议奉迎天子,袁绍手下另一位重要角色淳于琼则着眼于私心反对奉迎天子,他说,把皇帝弄到身边来,碍事呀,如果听他的,我们的权利就少了,如果不听,就是抗命。看看,还没把皇帝迎来,就打算不听他的!最后袁绍听了淳于琼的建议。

而荀彧,从一开始就把“奉主上”作为迎天子的前提。当时,奉迎天子是一件公益事业。和今天一样,公益事业只有以公益之心才能去做。沮授、淳于琼缺少公益之心,所以他们做不成奉迎天子的事情。这样一说,有人不愿意了,他们说荀彧这时对曹操说的话,就是劝他做霸王,这不是公益之心,这是狼子野心。

要想护住皇帝,不让皇帝落入他人之手欺负着玩儿,只能让曹操做霸王。要是曹操不是霸王,那就在官渡之战败给袁绍了,那时,袁绍就不是“挟天子”而是“扔”天子了,他想废汉献帝已经想得花都落了。劝曹操做霸王有错吗?不劝曹操做霸王,难道去劝袁绍做霸王?反正汉献帝不是做霸王的料,身为皇帝,要是有霸王之才,会混到那份上吗?可能汉室气数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