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5页)
民心所望,大禹就立伯益为继承人。
可是此时的大禹,却不是以前的大禹。
此时的大禹,手握大权,开阔了大片领土,统治中原各个部落。大禹不想把这辛苦得来的国家大权双手拱让给外人,他想留给自己的儿子启。
启是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所生,大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时,小孩哇哇落地,第三次经过时,自己的小孩都会跟自己打招呼叫爸爸了。这个小孩,就是启。
启自小聪明伶俐,很得大禹的喜欢,只是启从小到大,大禹很少在他的身边,没有给他多少父爱,甚觉对他有些亏欠。大禹总是想弥补一下,便想把帝位传给启。
但启功绩平平,没有多大威望,恐难服众。
厉害的大禹,在这时候,又耍上了手段。
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各个首领家中串门,拉好和各个首领间的关系。
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巡视天下,让自己的儿子抛头露脸,树立威严。
他让自己的儿子参政,帮忙管理国事。自己在旁边指导,悉心相教。
最重要的,他把军权完全交给自己的儿子,由儿子全权管理。
几年下来,启果然不负所望,不但把国家管理得非常出色,让天下臣民信服。还跟各位部落首领和大臣关系十分融洽,受到他们忠心的拥护。
而伯益作为继承人,由于年老体迈(时年60多岁),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的那些荣耀,被人们渐渐淡忘。
实际上,夏启已经掌握国家大权,只是缺了一个帝王的名份。
公元前2062年,大禹办完自己人生最后一件事,突然病逝,葬于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
回顾大禹的一生,从治水到治国,都做得很成功,很完美。他在人民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受万人尊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第二节 夏启
一,夏启夺位
大禹病死,万民哀伤。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伯益。
大禹的存在,对于伯益来说,就是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压得他快喘不过气来。因为伯益心里明白,大禹把自己立为继承人,是极不情愿的,他根本不想把帝位让给自己,而是要留给自己的儿子启。
所以大禹一死,伯益顾不上参加大禹的丧礼,自己一个人偷偷溜回自己的老家-阳城(今河南登封),策划登基称帝的事情。
伯益放弃安邑(夏朝都城)而选择阳城登基,是很明智的。因为安邑早已被夏启牢牢控制住,上下都是夏启的人,在这里登基,无疑是极度危险的。而阳城不同,阳城是伯益家乡东夷族的领土,都是自己人,也都很拥护他。
于是,伯益在族人的拥护下,正式在阳城登基称帝。
只是,在登基大典上,来参加的部落首领,却寥寥无几,似乎这不是登基大典,只是一般的酒宴,这让伯益极为尴尬。
而让伯益更为尴尬的是,称帝以后,部落首领们没当他是一回事,照样往安邑跑,向夏启进贡献礼。
伯益只是形式上的帝王,真正的帝王,是夏启。
伯益登基之日,夏启在家里偷笑,首领和臣官都在我这里,你登什么基?不过夏启也不好出面阻止,毕竟人家是继承人,你当你的帝王,我管理我的国家,就这么耗着吧,没所谓。
可是伯益却不干了,名为帝王,却没有什么实权,做了三年傀儡,吃了三年闲饭,终于忍不住了,要发兵消灭夏启,做一个名至实归的帝王。
在东夷族的支持下,伯益招兵买马,很快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人数达到了四千人。
他命自己的大儿子若木为主将,二儿子飞廉为副将,率军攻打夏启。
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