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部分 (第1/4页)
在北京,大家关心的是政治问题。在北美,大家关心的是经济问题。身为北美军区的政委,祁睿也不能完全不受这个大方向的影响。譬如北美80万正规军需要大量卡车,从亚洲往北美运卡车完全不划算。但是北美这边的卡车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控制很是问题。各种官司弄得军区党委和司令部非常头痛,不得以,祁睿不得不考虑将几个车间变成军管。
可军队不能经商,一旦出现企业的军管化。企业属性该怎么界定呢?祁睿与好几个省的汽车生产企业扯皮后,最后只能决定和中央军委讨论此事。
没想到电报一发,立刻就遇到了军委里面异乎寻常的热情应对。祁睿不傻,这样的局面肯定是有人想利用祁睿的特别身份做点啥。祁睿本想直接和老爹联系,想想他又不敢。想来想去,祁睿只能给军委副主席沈心发了个电报。沈心的人品祁睿知道,就算是沈心算计祁睿,最后拿出来的办法也不会是那种让祁睿再也不敢招惹的蠢做法。
果然,沈心的做法是提出在北美进行更完备的产业布局,把农业主导的北美开始向工业化北美发展。很意外的是,总理汪海洋表示反对。理由是,“工业部门的同志们肯定不会满意。”
沈心看得出,在工业部门眼中,希望北美是一个强大的农业地区,是一个大量从亚洲部分进口工业品的地区。不管工业部门怎么一个想法,沈心觉得这想法和以前英国殖民北美的心态未免太相似了,相似到沈心都觉得有点不安的地步。
第532章 凛冬将至(二)
“民朝七十七个省,虽然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我们一年都是365天,一天都是24小时。平均下来,我们在每个省上只能花五天的时间。沈主席,你觉得我们五天就能弄清楚整个省的所有问题么?”汪海洋语气平淡,但是所说的话却是非常尖锐。
不管汪海洋如何的态度,沈心采取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立场,他直入主题,“这和北美军工部门有什么关系?”
汪海洋继续率直说道:“北美现有的配套部分已经可以完成发动机之外的工作,指望在北美立刻完成一个军工级别的工厂,其实需要一年多甚至两年。用船把发动机运到北美的组窗厂,一个多月就可以完成。北美的确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再等三四个月就能解决。他们倒是可以更好监督装配部分,精工制造,精工装配,这才是提高军用装备的好办法。”
沈心心里面大大不高兴,但是脸上非常镇定,“提高北美的工业水平也是治本的办法。”
汪海洋身为官僚头子,就用极为官僚的语气给沈心做解释,“我们没钱了,这些年我们完全是靠超发钞票撑下来的。农产品价格超低,为了维持亚洲部分的供应,我们在战争时期都持续从老北美六省往亚洲运粮食运肉类。都督当年开发东非的苜蓿,一年往亚洲运送两三百万吨干苜蓿,好不容易撑住肉类供应。电动机,内燃机这两个大产业发开出来之后,工人总量增加很多。工人工资靠战争订单维持。这些年我们超发了太多钞票。没出现通货膨胀,完全是因为夺取了太多土地。还有都督坐镇,大家对民朝未来超有信心。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经营几年,让社会把超发的钞票给消化掉。不是说不让北美搞工业,现在一来没钱投资北美,二来盲目投资危害很大。”
听着汪海洋长篇大论的解释,沈心觉得大部分内容他其实知道,只是理解的可没有汪海洋这么透彻。转眼看韦泽,却见韦泽冷静的听着,看得出,韦泽对汪海洋的论述并无意见。这下沈心有些怀疑汪海洋是不是在装猪吃老虎。只是此时已经管不了那么多,既然没有人表示强烈支持沈心,这个问题也就只能这么过去。若是沈心一味的硬上,只会让他遇到更多困难。
在场面开始有些冷的时候,外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