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部分 (第1/4页)

首先是军事变革,战法问题,先有吴崖在缅甸的实战感悟,后有陈廷芝的广昌实践,这点李肆和枢密院只要在总体层面上推一把,让部队自己去『摸』索就好。

李肆和枢密院对乡勇整编给予了更多关注,缅甸大军难以调回,湖南和江西方向就只能靠乡勇。枢密院想得更多,希望借此机会变革英华一国的军事体制,他们认为,以前的常备军和卫军两级体制存在太多问题。

李肆很欣慰,枢密院终于开始承担起一**事的总责,这个认识也是基于华夏千百年来的传承。英华立国十年,一直走的是募兵路线,直到《兵备法》推行,才重建了兵役制。但兵役制具体怎么形成战力,怎么变作长久的预备兵体系,还缺乏实质内容,枢密院考虑的就是这一点。

枢密院的方案是,将卫军并入正规军,作为边防体系固定下来。每省从乡勇中选拔兵员,组建义勇军,由义勇军承担以前卫军的职责。国家由此形成常备军、义勇军和乡勇三级兵制,平时可以维持小规模的职业常备军,战时可动员义勇军,以兵役快速扩充兵力。

从财政角度看,这也是必然之举。常备军的维持费用很高,一个兵平均一年要一百两开销,毕竟常备军的火炮多,训练开销大,薪饷标准高。而养义勇军则便宜得多,一个兵一年不到四十两。

单纯从军事体系来看,枢密院的方案非常合理,但李肆还得从一**政体系全盘考虑。比如每省义勇军的数额怎么定,费用谁来负责,平时的指挥训练又该怎么管理等等。

这就不止是枢密院的事了,只能拉上政事堂乃至东西两院,一并讨论。

动一子,全盘皆动,这又涉及到整体的国政。担当国策顾问职责的翰林院提议说,这正好是推动省级建制,落实省级财政的好机会。义勇军虽是国家军制,但平日更多是执行维持一省治安和救灾等事务,维持费用该由一省来出。只到了眼下湖南江西的情况,需要大规模出战,才由国家出费用。

基本确定下来的方案综合了各方意见,取消卫军,在常备军里设置师级建制的边防军。

每省先确定乡勇员额,基准比例是二十丁取一,各省可以小幅调整,并且跟贫困补贴政策捆绑,照顾贫苦之人,凡选入乡勇的就有田产物业税收优惠。

在乡勇的基础上,根据各省实际需要和国家总体军事布局,再抽取相应比例组建义勇军,服三年兵役。营地、基础薪饷和日常维持费由各省负责,军械、弹『药』、置装、演习以及战时补贴和后勤补给费用由国家出,战时扩充义勇军,多出的费用由国家承担。

义勇军的组建规划是,处于战争状态的湖南和江西单独编组,其他省份则由此次扩军的新编师改制为义勇军。毕竟以英华现有国力,维持三十万常备陆军的压力还是很大,一年基础军费就要三千万。

房与信和巴旭起早有准备,报上了三十万乡勇总额,以及十万义勇军编制。这是战争动员编制,战后就缩减为一万五千,两省为此一年要出六十万。

以之前的省级财政规划,这钱湖南和江西出得起,但是目前的省级财政收入很不稳定。经过各方商议,各省将拥有自定土地契税的权力,同时新增土地分家税。凡是一定面积以上的土地继承,也都比照土地转让买卖抽契税,这是为之后的遗产税打伏笔。这事在平时多半要惹起非议,但战争时刻,反对的声浪很容易打压和消解。

义勇军的定额维持费解决后,问题又延伸到了府级财政。建昌府知府杨平为抵抗清兵,自作决断,推动府院,将各县田产地税掌握在一府手里,开创了以府领县的财政先例,这给了正『摸』索府级财政建设路子的政事堂极大启发。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税,核心思路是各级『政府』要承担什么职责。中央不说,一省现在承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