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第1/2页)
好在金屬活字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可以連續印刷,如果能夠排出幾份同時印刷地話,差不多一個晚上就能完成。
金屬活字雖然不怕浸水,不過水性的墨不粘,也不好印刷,只有在加入更多牛皮膠並減少水分以後。這種墨才能用金屬活字印刷。
在印墨達到要求,李彥就要求精作坊大量鑄造鉛活字,用來代替木活字印刷報紙。轉載 自
金屬活字的使用,則讓《華夏商報》的印刷變得更加快捷。也有條件發行更大的數量。
解決了技術問題。李彥就需要從報紙地內容編撰、發行方面來考慮擴大銷量地可能。
在成本不發生大地變化。甚至使用油墨以後還有上升地情況下。報紙面向地客戶群始終是經濟條件比較好地官吏、士紳與商人。其他人都不大可能慢。
而要繼續擴大報紙發行地地域範圍。又面臨巨大地遞送成本。且又會喪失時效性。似乎也不可行。
或許只有在內容上想辦法。在可發行地地域內。吸引更多有條件地人花錢購買通常來說。時政要聞總是媒體最核心地內容。《華夏商報》也不例外。雖然它也提供一些其它方面地消息。如商業方面就有每日運達天津地大宗商品、京城物價變動;文化方面則有某個才子寫了什麼詩、憨山老人在哪裡說禪;農業方面有經驗豐富地老農擔憂來年乾旱。天津有人引水泡地……
如此種種。內容很是豐富。不過李彥在調查後發現。購買《華夏商報》地人。雖然都喜歡這些瑣細地新聞。不過對大部分人來說。促使他們花錢地。還是報紙上地時政要聞。
華夏社所獲得地時政要聞。都是通過邸報。由於京城與天津之間地距離。就需要浪費一天地時間。這對於報紙來說非常不利。
提高報紙的時效性,並抓緊時政這個要點,對《華夏商報》來說非常重要,因而李彥決定將華夏社搬遷到北京。
正好過年以後,正月的時候,駱養性也被調回北京。李彥便與他一起去了北京。在錦衣衛后街路西的洪井胡同買了座宅院,作為華夏社在北京地辦事地點。距離通政司不過幾百步,距離午門外的六科直房也不遠。
北京對於李彥有著特別的意義,而且他能從這裡找到那個時代的影子,起碼他看到了,也就是現在的承天門,明代皇城的大門。
李彥以前遊覽過、紫禁城,不過這個時候地承天門卻是戒備森嚴,尋常人根本無法進入,倒是有些人三三兩兩聚集在遠處的大街上。
&ldo;通常來說,奏疏首先送往通政司,經過一段流程以後,再由六科抄出邸報,送往各衙門,提塘和報房都是在這個時候抄出邸報,&rdo;石柱子作為《華夏商報》的主編撰,如今也是名動天下,他對來自邸報的消息所經過的流程非常清楚。
李彥想到日後媒體時代的觸角無所不在的狗仔隊,知道在這個時候還無法做到,而且也沒有條件去做。
&ldo;如果能抓住通政司這個點就好了!&rdo;
李彥分析了一下邸報產生的過程,來自地方的奏疏,匯總到通政司,整理後奏呈皇上,皇上御覽批閱後發給內閣,再由六科抄出。
雖然無法直接從地方上采寫消息,那麼這些消息匯總後,通政司作為第一道程序,抓住了這個點,就等於是搶在邸報之前,甚至是大臣、皇帝之前,看到這些消息。
要知道,如果是按照正常程序地話,奏疏送進宮,批閱後再發出,然後再抄出,這個周期可能會很長。
&ldo;通政司所得奏疏,可是例不外傳,&rdo;石柱子搖了搖頭,這些未經皇上批閱地奏疏,是不能夠抄出的。李彥笑著搖了搖頭:&ldo;不必抄錄,只要是重大消息,能提前稍許時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