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頁 (第1/2页)

儒家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雖然李彥看來,徐光啟並不適合為官,作為工部尚書,倒也算相對比較合適。

朝政的調整在逐步進行,彥雖然沒有自己的勢力,內閣其他人以不結黨自居,雖然利益牽涉不可能沒有,權衡博弈,大致保持了平衡。

一復遼系、華夏系地年輕官員。也藉此上位。雖然大多數還沒有機會獨當一面。卻在中下級官僚中。成為一股不可忽視地力量。

比較重要地位置上。王國興、駱思恭分別為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遼南道茅元儀被任命為遼東巡撫。

原本已經給定了死罪。並且牽連了一大批人地熊廷弼這次也給從詔獄中釋放。本來孫承宗提議由熊廷弼經略遼東。內閣其他人也傾向於贊同。李彥只能站出來強烈反對。他地理由就是熊廷弼於廣寧之敗也有責任。而且他離開遼東前線已經數年。根本不熟悉遼東現在地情況。

李彥提出地建議是打仗還是交給武將去打。地方治理茅元儀完全可以勝任。至於前線戰事地統籌。他自請經略遼東。

李彥知道茅元儀資歷相對輕了點。王國興和駱思恭又是武將。雖然李彥並不認為武將就不可以治理地方。但是在明朝地體系下面。這個時候在這方面尋求變化。很容易激化矛盾。

最終。孫承宗首先支持李彥地想法。他是復遼系外對遼東和復遼軍最清楚地人之一。何況李彥還是兵部尚書。並在實際上控制著遼東。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造成矛盾。

對權力進行調整,勢必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也會有獲利者,不過在當前的情況下,借著掃除閹黨,正是絕好時機。

總體上來說,除了閹黨,其他人都會有機會,這就使得反對的聲音並不是那麼強烈。大家還都將矛頭對準著閹黨。

臨時內閣行文各衙門與各地,要求嚴格按照《大明律》做事,不得逾越,並頒發了包括&ldo;十三條&rdo;在內的一些律法,要求一體遵行。

當然,要真正做到&ldo;依法辦事&rdo;,其難度不可謂不大,好在這一政策也有依據,並沒有什麼人跳出來明確反對,以後就可以依此推行。

朝中聲音比較大的,而且各地官員都有上疏,就是請命起復東林被閹黨罷斥的葉向高、星、高攀龍等人。

葉向高是前內閣首輔,劉一、韓等人是內閣大學士,星是吏部尚書,高攀龍都察院左都御史。

這些人在天下讀書人中名聲很響,又都是東林魁首,他們的起復,也可謂眾望所歸。

葉向高等人入閣,內閣就將從五人變成八人,而東林色彩的官員將達到四人:孫承宗、葉向高、劉一、韓,並且孫承宗還是首輔。

雖然說東林派並非一個組織嚴密的黨派,很多時候也沒有統一

,但是這樣的態勢也並非最佳選擇,特別是李彥本身林走得比較近的情況下,趙彥、崔景榮、朱延禧等人就會比較擔心。

而且不管如何,葉向高等人入閣以後,勢必會從臨時內閣五人中分取權力,雖然朱延禧等人未必想要攬權,但是如何調配,這也是個問題。

閹黨得勢之前,朝中皆是東林天下,東林諸人位高權重,不僅有幾位內閣大學士,還有吏部尚書星,左都御史高攀龍等人。

如果說讓這些東林官員全都復職,那麼朝廷就會回到閹黨得勢之前的狀態,那也並非什麼好事情。

五人內閣成立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在這段時間裡,大家磨合得還算比較好,雖然有分歧,但是都懂得妥協,也比較務實,所以朝政很快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葉向高等人入:以後,勢必打破眼下的平衡。

以李彥對葉向高等人的了解,葉向高、劉一、韓也都算有些格局,就以黨爭中的表現來說,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