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是: 自己不要好,再教也没用。表达的思想包涵内因外因的辩证法。
这些方面,多可见吴*的理性。黄逸梵的理性其实更强。张爱玲从父亲的樊笼里逃到她那里不久,儿子也来了,说他也想跟母亲过。他带了一双球鞋,用报纸包着,总是做好了当日就不回家的打算。黄逸梵说她的经济能力只够抚养一人。张子静哭了,张爱玲在旁边也哭了,可是黄逸梵没哭。可怜的张子静只得回去了,仍旧带着他的球鞋。如果换了鲍竹青,自己再苦,也会收留儿子的。
外国哪位哲人说过: 女人在恋爱中智商最低。对于中国母亲来说,在母子关系中的智商之低绝不亚于恋爱中。而显然黄逸梵是个难得的“清醒”的母亲。中国母爱的“伟大”,是“牺牲”的同义词,又向来是只算感情账不算经济账;而黄逸梵则能够算计——如同张爱玲从父亲那里逃跑,在随时会被捉回去的危险中仍能够与车夫讨价还价一样——当张爱玲逃到母亲这边来,补习功课预备投考伦敦大学时,黄逸梵就“一直在怀疑”为女儿的牺牲是否值得,并且还被敏感的女儿觉察到了,给张爱玲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可能不影响她与母亲本已相当淡薄的感情:“常常我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阳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的白墙在蓝天上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这时候,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
张爱玲还说“看得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这里的问题不在于黄逸梵为女儿牺牲了多少,而在于她是否愿意为女儿做出牺牲。
张爱玲的小说《年轻的时候》里潘汝良的母亲,就是“一个没受过教育,在旧礼教压迫下牺牲了一生幸福的可怜人,充满了爱子之心”的人,黄逸梵与之正好相反。
鲍竹青与丈夫感情产生危机时采取了委屈忍让,原因之一是舍不得孩子。苏青在抗战中未赴大后方,建国初期未去海外,原因之一也是舍不得孩子。张爱玲的不喜欢小孩,几乎是不可能不受母亲的影响。她与赖雅怀孕而引产,论者多指责赖雅,其实放弃胎儿是否是张爱玲完全顺由男方之意的结果?张爱玲自己是否真的想保留?她是否真的做好了为人母的心理准备?委实是个大问题。
张爱玲成人后的行为怪异,每逾常情,人们多将此归结于一个天才作家的特立独行而视为正常,这样的观点掩盖了张爱玲因早年母爱不足、或在不正常的母爱下心理受到伤害而扭曲的事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童年(1)
苏青得到的爱最多,所以阳光无忌——张爱玲受到的伤害最多,所以拘谨内向——胡兰成既不受宠也不被嫌,所以健康正常
就性格来说,张爱玲是个内向的人,用苏青的话来形容,“是一句爽气话也没有的”;苏青则是心直口快,甚至于口无遮拦。她俩性格上的差异固然出于天性,但也与童年的家庭生活环境与状况有很大关系。
张爱玲说苏青“有着简单健康的底子”,说得很对。这“底子”就是家庭环境,就是人生的初始。婴幼儿时期的苏青被寄养在外婆家里,外婆家在距城五六十里的一个山乡。当时外公已经去世,过继的舅舅在城里学徒,除了她与外婆外,只有一个姨婆、一个老妈子、奶妈共五个人,五个女人,当然“简单”。外婆很疼爱外孙女;在苏青断奶后,外婆常叫姨婆抱着她到处串门,在邻居的四婆婆、三舅母、长长太太等人中间,被她们宠爱逗乐,吃她们给的雪团印糕,与她们一起在冬日的暖阳下,毫无顾忌地高声谈笑,当然也学会了粗口。在这样的环境下,苏青受到的虽然不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教育,却也恰因此使天性有了充分自由的生长空间,稚嫩的心灵几乎未受任何限制。
后来,虽然娶进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