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山英文专修学校、萧山湘湖师范学校、广西省第一中学、百色第五中学、柳州四中教书。抗战前曾任《中华日报》主笔,抗战中投汪,先后任《南华日报》、《中华日报》、《国民新闻》总主笔,曾任汪伪宣传部政务次长、行政院法制局长、经济委员会特派委员等职,主办过《苦竹》、《大楚报》等报刊。期间与张爱玲有过短暂的婚姻。抗战胜利后,逃匿浙江,先后在雁荡山淮南中学、温州中学、瓯海中学教书。解放初期逃离大陆,经香港转赴日本定居。1974年至台湾文化学院任教,次年回日本。1981年于日本病逝,享年76岁。一生著述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学、历史、自然科学诸多领域,1991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有《胡兰成全集》9册。

张爱玲

苏 青

胡兰成

祖上

胡兰成是村商的后代,所以灵活机变——苏青是举人的后代,所以灵秀从文——张爱玲是没落贵族的后代,所以遗世独立

胡兰成的祖父胡载元是开茶栈的。用机器加工茶叶,生意一度做得很大,“账房间及老司务”每天的开销就相当于购50斤猪肉的钱,胡村的大石桥也是胡载元领头捐款建造的,可见在村里是数得上的富户。今日胡家老屋破败不堪,但仅从宅楼栏杆上精雕细刻的凤凰与松鹤图上,也可看出当年的确不是一般农村人家。

苏青的祖父叫冯丙然,字止凡,曾中举人,1902年任本乡村塾敦本小学校长,1904年始任宁波府中学堂校长,直到辛亥革命前。他还创办了《四明日报》,并热心建铁路,开公立医院,曾任杭州副参议长。

这样身份的人在家乡如何受人尊重不难想象,苏青曾如此描述: 在“宁波城西有一个叫做浣锦的地方,其名称的来历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门不远处,有一石桥曰浣锦桥。在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随着祖父到桥边去,桥边石栏上坐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都在悠闲地谈天。桥旁边有一家剃头店,房子是我家产业,剃头司务叫阿三,他见了祖父可恭敬,连忙端了张大木椅来叫他在店门前坐下,于是桥边的人都站起来了,问候我祖父,把一切里巷见闻都告诉他听,征求他意见,听取他的判断。他默默地捻着须,眼望着天空,天空是蔚蓝的,薄薄铺些白云。我眼不转晴地看着我祖父,只听见祖父沉着而和蔼地在答复他们了。他的声音是这样低缓,态度安详到万分,大家都屏住气息,整个的浣锦桥上都鸦雀无声。”{1}

苏青的祖父、外祖父结亲,两家还比较般配。外祖父虽是一个不第秀才,不工八股,却爱做诗到痴迷的地步,与冯止凡是可以有共同语言的,而且他让女儿读书,也与冯止凡主张女子识字相合。

相较于苏青胡兰成,张爱玲的家世最为显赫,所以可以上溯得更远,事迹更多。张爱玲的祖父叫张佩纶,张佩纶的父亲叫张印塘。张印塘祖父叫张栋,是个秀才;张印塘的父亲张灼连未能博得任何功名,但他儿子张印塘则超过了祖父,做官了。张印塘字雨樵,嘉庆二十四年(1819)乡试,得中举人,但其后遇阻于往状元去的第一道关——会试。好在乾隆年之后,朝廷大概是意识到了人才资源的珍贵,为使举人出身的人多条出路,规定每六年挑取其中形相端正、善于应对的人加以录用,获得会试一等的人任知县,获得二等的人任教职,叫做“大挑”。张印塘总算获了一等了,被分到浙江,先做过几个县的知县,继而升任温州知府,后调到安徽。

张印塘56岁那年在安徽按察使{2}的任上,奉命驻守安庆。太平天王洪秀全派了他的妻弟赖汉英与石达开的堂兄石凤魁率军西征,打到安庆,张印塘弃城而走,被咸丰帝降旨革职,留营戴罪自效,后又一败再败,次年病逝。

张印塘身后留下三位妻子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