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一、百年老圩赵坪铺
一、百年老圩赵坪铺
食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古人云:盐出五味,无盐做什么菜都无味。
古时的湖南不产盐,湖南人要吃盐,湘西和湘北的要到二、三千里以外的四川自贡去贩运;湘东和湘南要去一、二千里的广东省连州去挑运。因为路途遥远,运输成本很高,所以盐比米贵,俗称“斗米一斤盐”大约相当现价的十倍以上。贫苦百姓吃不起盐,就挖马桶边的土来“熬硝”。因为硝有咸味,价格便宜,就用“硝盐”做菜吃。吃多了胀肚子,发怪病死去。
听大人们说,挑“南盐”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很不安全,沿途都有土匪打劫,有时人财两空。因为利润大,盐商们仍然会一次雇佣二、三十个挑夫,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去广东连州贩运食盐。
那时候的衡阳、祁东、邵东、双峰、娄底、涟源的人要到广东连州贩盐,以途经关帝庙、赵坪铺、熊罴岭这条路最近。以邵东为例,他们第一天赶到关帝庙打中伙,下午就可到赵坪铺过夜,第二天过熊罴岭赶到祁阳县城。然后途径零陵,双牌、道县、宁远、 蓝山,翻过南岭就到了广东连州。这一路从北向南,连绵七、八百里道路,都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砌而成,最狭的地方也有一米多宽,人走马跑,畅通无阻,人称百马大道。每日里人嘶马叫,络绎不绝,一片生机盎然。
一路被土匪强盗打劫风险最大的路段,北有黄泥岭,南有熊罴岭。往南去的商贩怕抢钱,往北回的商贩怕抢盐,特别是黄泥岭难过。因为黄泥岭地处衡祁交界,是个“两不管”的地方。加之从赵坪铺到黄泥岭,连绵20多华里都是群山峻岭,森林密布,人烟稀少,是土匪藏身和打劫的黄金地段。土匪们等挑夫把盐挑到了黄泥岭,他们才以逸待劳,就可轻易得手。到这时,盐的身价也翻到了最高点,所以抢盐比抢钱划算得多。
为了对抗土匪,盐商们一到赵坪铺就不敢势单力薄地过黄泥岭,即使上午就赶到了赵坪铺,也要在赵坪铺住一晚,等盐商、挑夫越聚越多,才在第二天趁大白天,成群结队,快速通过黄泥岭。
有商贾就有市场,大约在明末清初,赵坪铺便自然地形成了小口岸。每逢农历一、四、七,四乡八野的乡民们便自动地聚集到这里来赶圩。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天寒地冻,赶圩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热闹时有二、三千人,冷场也有上千人。繁荣时,三、四十头猪肉半天可卖完。
1930年修通了湘桂公路,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使赵坪铺这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地方,与东边的洪桥和五十多公里以外的衡阳市,及西边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桂林市都有了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了赵坪铺发展的鼎盛时期。
赵坪铺有百几十户人家,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小商小贩。他们无地可种,有的只是几分薄土,只好做点小生意,开个小店铺,或摆个小地摊,或肩挑背扛,贩点货来挣几个小钱,养家糊口。
那时候赵坪铺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甚为发达,如酿酒坊、榨油坊、伙铺、中药铺、桶匠铺、棺材铺、杂货铺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并且,大多数的同行店铺都有好几家公平竞争。
赵坪铺随着人越聚越多,也促进了娱乐业和赌博业的兴起和发展。彭良生创办的祁剧团是当时祁阳县最大的祁剧团。顶盛时期有一百多号人,肖玉枚、红辣椒、陈翠翠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湘南当红的角色。当时的赵坪铺有三、四个赌场,日夜开赌,逢圩日参赌人员有数百人。
赵坪铺像个巨大的“C”字。“C”字的北面是修铁路时堆起来的人造山梁,成了“C”字的背脊。“C”字的东面是矮山和向西倾斜的缓坡,矮山上长着茂密的松树和栗树。缓坡是一级一级肥沃的坡土,上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