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5页)
和光碟等消费产品的科技革命。商人们绞尽脑汁想的是如何让获利达到最多,而借助顶尖人物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找顶尖人物固然要花很多钱,但把这些钱分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时,每个人的负担实在是微乎其微。
不管在什么行业,抛开金钱,我们将能发现,成就和名望总是集中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在过去,由于阶级和传播方式的限制,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无法变成富翁,但这一点儿也不减损他们的成就。为数极少的伟大艺术家,就算没有成为富翁,依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赢家通吃的待遇法则不仅适用于娱乐界,在任何公认的专业领域中,顶尖专业人才的收入也是很高的。在1994年《福布斯》杂志所列的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二的是贾梅律师,他的名气比不上家喻户晓的网球明星阿加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上过电视,然而他在1994年赚了9000万美元,是阿加西收入的四倍。
在那张富豪榜中,接下来所列的高收入者是外科医生、炙手可热的企业主管、投资银行家、税务专家以及一大堆其他专业人士。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愈来愈奉行赢家通吃的做法,顶尖的人才和公司所得的酬劳,比次一级的高出好多倍。
假设,有两家以上的竞争对手争夺某公司的经营权,为了争取到最棒的公司或人才,各方都会出很高的价格竞标。所以,如果涉及到一个有关高额金钱的局面而顶尖人物有助于提高胜算时,这些顶尖人士总是可以拿到天价般的酬劳。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5)
如今,注意力已成为财富分配的轴心,顾客为自己付出注意力而得到报酬,商家为获取注意力而加大投入,广告业也已经从简单的传达信息发展到生产附加值的行业。人们已经进入一个“概念”甲天下的时代,市场的变化将推动注意力经济的发展,网络风暴也突显出注意力经济的各种特征。
赢家通吃时代的公正与效率
近年来,突然有很多人对于“80/20”、“赢家通吃的社会”等议题所隐含的“不平等现象”大感兴趣。他们撷取80/20法则和马太效应的若干特色,以启示录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财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不平等。对这种似乎以马太效应为基础的悲观甚至宿命论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
在运动、娱乐和专业等领域,最顶尖人物所得的酬劳愈来愈高,所以他们与其他人的差距愈来愈形成一道鸿沟。这种情况在美国最明显,但似乎举世皆然。有如山的证据显示,位居前10%的人口,收入快速增加,而垫后的10%人的收入,增加的速度就慢得多,甚至完全不动。
据说,在1997年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很多经济学家就花了许多时间来思考这个趋势所代表的含意。其中一项报告提到:“在未来的美国,20%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一年可赚75000美元到50万美元。其余80%的人,将继续窝在自己的工作中,看着生活品质逐年下降。”
德国一本畅销书《全球陷阱》也提出相同的论调:“当不平衡的情形全面蔓延后,会带来一个‘80/20和赢家通吃的社会’,只有幸运的20%才是主角。就全球经济而言,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只要1/5的人口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另一本畅销书《无为式管理》也谈到:“后管理时代的公司所需要的人力较少,因为到那时候,管理阶层、文书人员和其他营销人员经过10年的删减,将会减少50%……如果所有国家的私人公司都变成管理时代的公司,那么所雇人员的数目将会下降15%~20%。美国的失业率会从目前的不到6%升至25%左右,而且主要是管理阶层的失业。”
这些由80/20法则或赢家通吃现象引起的辩论,以及提到未来是“注定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