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 (第1/5页)

水渠;源源不断;以利灌溉。

“这一轮可灌溉多少?”太后看着;心里滋味难言。

“一个水车可灌溉农田七百亩;日夜不休;端是合算。”芊芊容光焕发说着。

华夏自古以农立国;朝廷虽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但这些渠道从来都是无法普及;话说原本地球历史;虽三国时就有;但直到明清都没有普及。

明嘉靖二年(公元15年);兰州段家滩人段续考中进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时;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参考南方所见之木制龙骨筒车可汲水灌溉;便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后来致仕故里后;便“创翻车;倒黄河水灌田;致有巧思”;于1556年研制成功;以灌溉他家的六百亩菜畦果园;由此可见;直到明朝中叶;水车都不普及。

而叶青以政权之力;推广水车;0架可灌溉接近万亩;这在汉时已是非常巨大的数字;并且还在迅速扩大中。

太后虽有所顾忌;也不禁面带微笑;心中暗赞:“怪不得外地灾民纷纷涌来了……”

因此又问着:“水车虽好;可曾普及?”

“夫君治下原本只有西豫;各郡太守、国相;都在推广;特别是现在豫州平定;更是这样。”

太后不由问:“不怕外人學去?”

“水车结构还是简单;观看一段时间就能學去”芊芊微笑的说着:“派兵就是防止有人破坏。”

“不过虽有了样品;也不是随便能制;关键在于两个难题。”

芊芊笑了笑:“第一个就是这种水车体型庞大;用料甚多;连材料工费计算在内;单建要近百银子。”

“而且要长久;一些核心部件要精确和铁铜制;让匠人打造也不是简单的事;要是用木制;打水效果差;还容易损坏;时不时就要修……呵;积少成多;也是大笔开支。”

“夫君一开始就在郡县设专门官吏;抽调人手;组织生产;由于大批量制造;故成本才降到三十两左右一架。”

“夫君又对铁业有着了解;就任太守;就改造孝武皇帝和光武皇帝留存下来十三处铁官冶所;重启铁业匠户;专门培训丨计件赏罚激励;又在去年春天冶炼铁炉成功;投产铁产量提高十倍;每月供给一千副铁甲;这些水车铁铜轴心都是批量生产;同样成本低;效率快。”

“换成袁绍、曹操、孙坚;他们都能學习;但官吏、制度、工坊、铁官冶所规模;能支撑得起多少?”

“要是完全學我们豫州;得花费二三年时间才能初具规模。”

太后在心里估算一下;曹操占兖州;孙坚据有荆南和扬州西部;都相当于比豫西半州强一倍;但现在铁产量怕只有十分之一;百副铁甲;顿时松一口气

芊芊又笑:“豫东不稳;许多就没有铺上;夫君不可能为曹操作嫁衣;豫西每镇至少有一只;大一点的村子也有;对应人口需水量来安排。”

芊芊比着手指;给她算了下:“豫州是中原大州;鼎盛时在册一百二十户;不计藏匿的奴婢有六百万人口;豫西人口比豫东多一些;治下六十四万户、三百二十万人口;这些年经过流寇、逃荒损失很多;又藏匿了人口;豫西在册只剩下二百五十万。”

芊芊说着一顿;实际上真正供给夫君气运只有这二百五十万;藏匿的奴婢得到坞堡庇护同时;是生死气运皆归豪强之主。

“有颍水在;于旱地区又要缩减;目前普及还不算大;仅供应最缺水地域的五十万人;正常来说百户人家分配一只;按户均五口即五百人才能分配到一只。”

“就算是这样;需一千只水车;但现在只有二百五十左右;我们尚是缺少;何况别处呢?”

“十年都未必能赶上。”

“有这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