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部分 (第3/5页)

给龙三公子写了副字以作留念。

7月1日,《今日评论》刊载周赫煊的文章,标题为:《当今学生之任务与期望》。

西南联大虽然被称为民国最穷的学校,但他们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却办出了一本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刊物,那便是钱端升先生创办的《今日评论》。

《今日评论》的创刊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为抗战提供服务,投稿者主要为西南大学教授,也有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来自其他学校。投稿人一个个大名鼎鼎,有:朱自清、罗文赣、杨端六、潘光旦、冯友兰、钱钟书、陈岱孙、史国纲、叶公超、陆侃如、张道行、林徽因、王元照……等等等等。

文章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讨论战局的,有讨论政治的,有讨论经济的,有讨论教育的,有讨论社会秩序的。甚至有人公开宣传共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让以老蒋为首的中央政府非常不高兴。

正因如此,常凯申对西南联大经常不管不顾,甚至教育部也刻意压着经费不发。而当日寇占领越南以后,中央政府要求西南联大搬迁,西南联大也坚决不肯,因为怕迁到重庆以后失去办学自由。结果是学校早餐都被取消了,学生们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身体素质奇差,经常发生上课晕倒的状况。

周赫煊那篇文章发表在《今日评论》以后,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因为核心观点只有一个:高校学生最好不要参军。

周赫煊希望学生们尽可能的学习知识,在战时大后方多做科学研究,为国家提供先进技术。而且学生们更艰巨的任务在抗战胜利以后,届时中国必然满目疮痍,战后中国的恢复与发展都要依靠这些学生。

有人赞同周赫煊的观点,也有人表示强烈反对,无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一套。大部分人虽然高喊着抗战必胜,但其实心里都没底儿,恨不得人人都去参军打仗,投笔从戎更是被视为爱国的典型。

所以有学者狠批周赫煊,认为他是在打击学生参军的积极性,这种做法非常要不得。

892【两个逗比】

林国达感觉人生很奇妙,他只是每天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居然就被周赫煊认为孺子可教,还把他收为亲随弟子兼文学秘书。

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当中,林国达跟随周赫煊一起离开西南联大。他对此感到欣喜,同时又万般不舍,但还是下决心走了,毕竟给周赫煊做入室弟子这种机会很难得。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着,林国达忍不住问道:“周先生,你到底看上我哪一点?”

“你的思维很活跃,而且文史功底深厚,适合做史学研究。”周赫煊随口胡诌了一个借口,其实他是不忍心林国达像历史上那样游泳淹死而已。

几天的接触下来,周赫煊对林国达已经很了解了,这家伙就是个不长心眼儿的逗比,留在身边做个开心果还是很有趣儿的。正好于琛在美国那边待产,秘书位子空着,可以让林国达负责处理一些文字工作。

林国达还真信了周赫煊的鬼扯,他笑道:“周先生真是慧眼如炬,竟然能看出我是一个潜在的史学天才。不瞒您说,我八岁就熟读《三国演义》,十五岁看完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可谓是对二十四史了如指掌……”

没等这家伙说完,周赫煊就打断道:“你讲的那些都是小说。”

“是小说啊,但也是历史小说嘛,”林国达笑嘻嘻道,“金岳霖教授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喜欢读历史小说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喜欢研究历史,今后再跟着周先生您学习,肯定能够成为出色的历史学家!”

周赫煊无奈摇头:“你高兴就好。”

“我一直都很高兴,”林国达一本正经道,“正所谓乐观使人豁达,豁达者才能安心做学问,我一直认为自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