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3/4页)

,就岔开话题。毕竟宋海可不想表现的太过突出了,不然在这个形势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恐怕早就身不由己了。

几天时间下来,倒让火离这个性格高傲个人对于宋海的看法越来越奇怪,从最初的好奇,到最后居然变成了一种深深的赞赏和钦佩!

比如说有一次,火离和宋还讨论天才要不要进行后天的教育,火离起初的一件事可以不用进行后天的教育,但是宋海鸟都没有鸟他一下,直接拿出前世在网上无聊时看见的一篇突出后天的教育的重要性的文言文,好像叫什么《伤仲永》。(这是王安石写的,是七年级下册里面的一篇文言文,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度娘那里找)

原文好像是这样的: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火离吃了之后暗暗乍舌,也算是给了他一个提醒,似乎自从那以后,火离那小子上课和修炼更加努力了……宋海知道了之后差点没喷血吐死,自己前世的时候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类似于《伤仲永》这样的东西简直是多如牛毛,但是宋海从来没有见过有什么人因为这么一篇小小的文言文,而奋发努力的学习,这就是地方差异吗?差距好大呀!

然而现在宋海教宋宁林天和李煜的东西,也开始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由以前的一天上政治学,一天上语言学,一天上战斗技巧那种没有规律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专教一项东西:给礼仪,这东西送海在前世也是学习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不要以为这个时间很短,宋海当初从中考考试之后再到高考中间的间隔也不过一年的时间而已。

但不要以为学习礼仪没有什么用处,其中的用处可是很大的,宋海用了五点来概括:

1。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