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来得快去的也快 (第1/2页)

“40多万两啊……要不是沐家富可敌国,朕还真当不成大善人!王承恩,给皇后和嫔妃们挑些做工精细的留下,剩下的全都换成银子,给南海子、昌平行宫和大学当经费。记着不要一次性拿出去太多,那样价格就被压低了。”

最高兴的还是洪涛,本来只是想给袁可立除掉个拦路虎,让云南的改土归流和移民同化工作进行得顺利点,再震慑下各族土司,别总以为朝廷是软柿子。

不承想还有了额外收获,一下子就把内帑给塞满了,不光解决了移民的费用还有不少结余。这些钱洪涛不打算留在内库里生锈,必须要花出去才有作用。

给海军和陆军各一百万两用于改装火帽枪,加快列装速度。再给建设部二百万两,让熊三拔能雇佣更多人手,不光要把通往哈密和若羌的轨道修通,还得继续向西,一直修到喀什噶尔去!

海户司和新建立的北行宫也得来几十万两,用于给学生们改善伙食和住宿条件。大学自然也不能落下,虽然现在只有31名学生,可再过几个月说不定就要多起来了呢。该有的教学器材、场地都要具备,先照着二百人的规模弄。

“哎呀,钱太多也是麻烦……要不先把三大殿修修?”没钱的时候着急心虚,可钱一旦花不出去了更发愁,甚至开始胡思乱想。

“把奥雅妮总理叫来,让她带着新币发行的数据和计划!”

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绪,洪涛决定不去修那三座空空荡荡的破房子,而是要把手里剩余的四百万两拿出一半,加快新币的发行速度。

自打日月银行成立,要务之一就是统一币制,用金银货币取代传统的白银重量。可是经过六、七年的不懈努力,新币的普及工作进展却不尽人意。

在广东、福建、直隶、安南、吕宋、内蒙古新币的普及率最高,市面上使用白银重量计数的交易已经很少了,只有一些老人还不太适应。

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新币的普及率逐年升高,目前达到了与白银共存的状态。有些人习惯使用新币,有些人则习惯使用白银,哪种也算不上主流。

而在浙江、广西两地,新币仅在城市附近和长途贩运的商人之间流通,到了偏远些的村镇或者寻常百姓家里仍旧只使用白银,根本不认新币。

最落后的则是江淮、江西、湖广、云南、贵州、四川这几个省,新币在当地不光不好用还被民间所抵制,甚至出现了被融化后铸造成银锭的现象。

面对这样参差不齐的发展速度,日月银行也没什么好办法,总不能逼着百姓把手里的银子换成银币。就算朝廷真下旨了,普及工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因为更多百姓根本算不过来银锭与新币之间的比值,再加上不同成色的银锭与新币之间的比值还是浮动的,更让懵懵懂懂的百姓们畏首畏尾。宁可不换新币,也怕吃亏上当。

说到底还是政策问题。在实施新政的省份里,新币发行算在工作范畴内,且有考核指标,由上官负责评分。可是到了传统省份,当地官员就没积极性了。白忙活半天不光没收获,保不齐还会惹来麻烦,不图利谁早起啊。

辽阳省除外,那是个纯粹的军管区,就算有经济活动大多也与军事屯田和运输有关,基本没有货币流通的需求。可新政的实施也不可能太快向这几个省份铺开,主要是熟悉新政和有经验的基层官吏严重不足。没有他们的加入啥新政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根本落实不到实处。

现在洪涛等不及了,因为他要借着兑换新币的契机对各省的白银数量做个粗略统计,为下一步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做铺垫。

但很多人不换新币、不使用新币,就没法比较精确的算出货币流通数量。连自己家里大概有多少钱都不清楚,洪涛就算是后世的央行行长也无能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