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部分 (第3/5页)

近了。已在十二、三丈之距。这时宋军的船只上。辅兵们纷纷执长达二丈的挠钩与绳钩,准备抛掷钩住敌船,便于接下来的跳帮接舷作战。但令宋兵奇怪的是。敌人竟没有做相同的举动,他们不打算接舷战?那他们准备干什么?

“预备——”一身甲胄的张荣,迎着劲风,亲自持旗在楼船顶上发令。

楼船的甲板上,同样分两排:前排刀牌兵,后排掷弹兵与爆破手。而在楼船的二层楼上,围栏护板之后,则是荷枪实弹的火枪兵。火枪兵安排在二层甲板,一是居高临下,射界开阔;二是可避免在接舷近战时,遭受敌人攻击。

“攻击!”令旗劈下,鼓角震鸣,战斗打响。

两船间距十余丈,能够发动攻击的,只有火枪——砰砰砰!火光频闪,烟雾弥漫,迅速被强劲的海风吹散。

毫无防备的宋兵一个个或闷哼,或惨叫,或倒在甲板,或摔下大海……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从高空俯看,天波师右翼十艘战船,首尾相接;宋军左翼六艘战船,一字排开;双方船队一左一右,一艘接一艘,依次交错而过,就像野战时,两支排成竖形一字长蛇阵的骑兵队对冲,一匹匹战马擦身而过一般——唯一的区别是,一方挥出了兵器,而别一方,却只能用旁牌苦苦抵挡。

大家都有兵器,凭什么你能打我,我就不能打你?原因很简单——我能打到你,而你打不到我。

最前头的战船开过去了,第二艘战船接踵而至,又是一阵排枪;然后第三艘战船跟进,再来一阵排枪……也就是说,宋军每一艘战船,都要被天波师十艘战船共三百火枪兵“轮”一遍。

十数丈距离,旁牌在铅弹面前,脆如纸片,三百发弹丸依次扫过之后,宋军左翼船队的右舷备战军兵,再没有一个能站立的人。甲板上尽是滑溜粘稠的鲜血,以及不断翻滚哀鸣的伤者。

田师中石化了,他的指挥船在船队的最后,也就是第六艘战船上。按他的设想,有前面五艘战船接舷作战,敌我船只肯定会纠缠成一团,而他就在混战圈子之外“指挥”。敌船虽众,却是乌合之辈,想来必敌不过自家这曾于水陆之上,两度击溃过金军的御前右军精锐,届时他便可指挥船队趁胜追击……

眼前的现实重重地抽了田师中一记耳括子,令他眼冒金星。而比这更可怕的是,敌船正在逼近……

“掉头!战船掉头!”田师中差点要跳起来,连头盔歪了都顾不得去扶正,口沫横飞,“快撤退,万万不可让敌船接近!”

其实不用田师中叫喊,指挥船上的宋兵与船工,俱被前面五艘战船的惨状与敌军那雷鸣般的武器吓坏了,早已萌生退意。面对敌人这样的远距武器,还玩什么接舷战?整个一排活生生的靶子啊?

田师中一跑,宋军左翼船队失去指挥,各船各自为战,迅速被天波师分割包围,一艘一艘地吃掉。

同样的一幕,也在宋军右翼船队上演。

当张荣、孟威率左右翼船队聚歼宋军两翼战船时,狄烈所率的中军船队,也突入敌阵,迎面撞上宋军半包围圈的中心——前军船队。指挥将领,杨沂中。

杨沂中船队的后方,就是张俊的七艘战船;张俊船队的后方,就是赵构的龙船。

别看这方圆两海里之内,五十多艘战船相互打得热闹,落在观战者眼里,像模像样。但在狄烈眼里,这所谓的海战,与加勒比海盗大乱斗没什么两样。

认真说来,狄烈算是这个时代唯一一个明白什么是真正海战的人,但他却没有亲自上场指挥,而是将指挥权移交给随行的李宝——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的海战,与后世的海战、甚至与近代的海战,完全是两码事,只是把战场从江河湖泊搬到海上而已。

就算狄烈亲自上场,也不会比张荣、孟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