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4/4页)
又能改变什么?他忽然有些后悔,不该多这嘴巴,其实加不加“孝德”二字又有什么关系呢?无关社稷苍生,也无关天下安危,就算他把尊号多加几百字,又有什么相干?
一时之间,谁也不说话,大殿之中静得只听见彼此的心跳声。
宪宗李纯脸色变幻不定。脑海中波涛起伏,父皇的死是他心头最大的隐秘,知闻其事的人早已经死的死,散的散,但就算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心头却仍有不尽的惧怕,不尽的惶恐,似乎突然之间,就会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就好像一个无比重要的珍宝,即使藏得再隐秘,心中也怕有一天会被人现。崔群竟吝惜“孝德”二字,他难道知道什么吗?他难道在暗示什么吗?
李纯强压下心头的火气,冷冷的道:“崔群,你不愿在朕的尊号上加‘孝德’二字,你是说朕根本就不孝不德吗?”
崔群听了,忙磕头不迭,说道:“皇上乃大仁大孝之人,臣绝不敢有此意。臣罪该万死,请皇上恕罪。”
李纯道:“你知罪就好,你说该定你个什么罪?”
皇甫镈道:“如此诽谤皇上,心存不轨之人,自然该当定死罪。”
众臣见龙颜震怒,谁也不敢说话。
吴元庆忍不住道:“皇上,崔大人纵然有罪,也罪不至死,这……这其实只是小事一桩而已。”
李纯怒道:“你说什么?这还是小事吗?崔群竟敢说朕不孝,哼,你说这还是小事?”
吴元庆朗声道:“皇上明鉴,崔大人并未说皇上不孝,皇上乃是孝子,普天下之人都知道,崔大人怎么会胡言乱语?”
这话李纯听来甚是刺耳,觉得其中讽刺之意甚深,顿时心中大怒,却又不能怒,喝道:“吴元庆,你跟崔群是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替他说话?”
吴元庆道:“我跟崔大人从无私交,但我这人眼睛里揉不进沙子,陛下,您乃圣明之君,雄才大略,削平藩镇,贼人纷纷败亡,这是多大的武功。定祸乱者,武功也;兴太平者,文德也。今陛下既以武功平定海内,不如接着革除弊政,恢复高祖、太宗旧制;用忠正而不疑,屏邪佞而不迩;改税法,不督钱而纳布帛;绝进献,宽百姓租赋;厚边兵,以制戎狄侵盗;数访问待制官,以通塞蔽;此六者,政之根本,太平之所以兴也。陛下既已能行其难,若何不为其易乎!以陛下天资上圣,如不惑近飞容悦之辞,任骨鲠正直之士,与之兴大化,可不劳而成。像皇甫镈这种人,乃是谄媚小人。在以武功平定天下之后,贪图安逸的**本就容易滋生,若再加上臣下左右阿谀迎奉,向皇上进言说:‘天下已经太平了,皇上可以高枕无忧,自图安逸了。’如果皇上按照他们说的那样去贪图享乐的话,太平盛世到何日方到?所心臣请皇上别以小事而杀诤臣,而应逐奸侫,远谄媚,则皇上幸甚,国家幸甚。”
………【第五章 男儿何所惧】………
宪宗听说,顿时大怒,说道:“吴元庆,你这到底是夸朕还是在骂朕?你既说朕是明君圣主,却又说朕近小人远贤臣,那么朕又成了昏庸之主了?”
吴元庆朗声道:“不敢。明主与昏君,其间分界本就只在一线之间,本朝玄宗皇帝,前期乃是千古明君,国家社稷安定,民富兵强,后期却造成安史之乱,国家混乱衰弱,人民困不聊生,便是最好的例子。”
宪宗怒极反笑,说道:“好,那你说说,玄宗之政,为何先理而后乱?”
吴元庆道:“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才是理乱之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