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1/5页)
老臣已经“退居二线”,不用每朝必到。可自己前天就已经让人去打过招呼了,今天地议题非常重要,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列席。
“王上,让人去问过了,吴大人近来身体欠安,一直卧病在床。”王欢回答道。
“唉,加亮先生年纪大了,又操劳这么多年,是该让他歇歇。可他一不在,本王就好像少了一支手啊。”王钰看着满殿的文武大臣,由衷的感叹道。吴用若在,断然不会有今天这样地局面,他那个人总是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提纲领的提出应对办法来。
“王上,那要不要……”
“算了,不要惊动他了,等散了朝,本王亲自到他府上去看望。”王钰摇头道。
休息一过,议题重开,这一回有意见要提的大臣们也说得差不多了,大家伙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默不作声,跟没事儿人似的。
“这是怎么了?刚才吵得这房顶盖子都快掀翻了,这会儿怎么一个个跟霜打似的?”王钰笑道。
这时,在文官行列最末首的一位官员小心翼翼的探出半个头来,左看右看没人要出班奏事了,正犹豫着要不要发言,就被王钰逮个正着。
“那个,那是陆游吧?贼头贼脑地望什么?有话就堂堂正正的出来说!”王钰一声喝,犹如平地一声雷,大臣们的头不约而同的向后看去。哦,这就是陆游啊?被王上调进中书省政事堂任判官的小子。
陆游一听,赶紧出班。可他一来官衔小,二来资历又浅,在这么多前辈上司面前,多少有些紧张,捧着笏板摸了半天,愣是没找到自己地奏章在哪儿。
“陆游,你不会连奏章都没写吧?”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赵问道。
被摄政王一问,陆游更急了,可左右两边地袖子都摸遍了,也没找出折子来,最后只得硬着头皮回答道:“臣,臣或是,忘记带了……”
此话一出,文武两班中,立即传出窃笑声来。今天这小子的脸可丢大了,上朝连奏章也能忘记带,王上怪罪下来,没他的好果子吃。
“陆游,你是藐视朝廷,还是藐视摄政王?”赵一顶接一顶地帽子向陆游扣了过去。
被他这么一说,陆游更是急得不行,连句整话也说不出来。王钰见状,遂抚慰道:“你总该还记得,你想奏些什么吧?不要紧,今天没有任何束缚,不承担任何责任,慢慢想,想到了再说。”
或许是他的安慰起了作用,又或是真的想起来了,陆游略一停顿之后说道:“臣,臣认为,目下的大宋,今非昔比。若还延用几十甚至几百年前的制度,是不合时宜的。现在,我国领土扩大了近一倍,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所突破。”
“说重点。”王钰适时的提醒道。
“是,王上。自秦始皇以来,郡县制度一直被延用。中原地区分划分为若干个郡,州,县。后世虽有所改变,但大体上与秦代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到了魏晋时期,中央为了方便管理地方上的军事大事,有了一种临时性的机构。叫作‘行台’。它不常设,但在有效期内,行台地长官往往可以管理十几个甚至数十个郡县内的务。”
“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央朝廷直接控制地方。我朝立国以来,也有过类似的制度,也就是现在实行的‘道’。但我国地‘道’。往往应用于军事方面,而且界限不明确。臣认为,以大宋目前的领土范围,可以借鉴魏晋时期的‘行台’制度。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大地行政区域,把一些小的州县合并,节约成本,便于管理。也有利于裁撤冗员,为国家节约开支……”
王钰越听越吃惊。他自己就曾经考虑过“行省制度”,原以为这是元朝蒙古人的首创,没想到在中国魏晋时期就有过雏形了。
“有具体地施行措施么?”听得兴起,王钰赶紧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