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4/5页)
洮河。洮河地区不说古汉语,是后来匈奴人的故乡。可是,这些资料怎么收集进了山海经?有一点需要向读者说明:山海经书中记录的山就是巫祠,用今天的话说叫作文化中心,祭祀中心,或者叫作庙宇,祭坛。在今天有孔子庙,有黄帝陵,山海经书中的山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支始族。这一支始族源自洮河,沿着大湖北岸的陕北高原向东迁徙,到达了梁山洛河。几千年过去了,渭河平原终于形成,他们在渭河平原定居下来。始族后代重游故地,留下这一篇文字。这一篇史诗(就是巫祠的宣讲辞)在渭河平原流传。渭河平原,在山海经书中称作西山。这一篇史诗记录的是他们祖先几千年间的巫祠(遗址),特别是洮河地区的巫祠。
(探索):
这1篇,用今天的话说,可以叫作考古报告,也可以叫作名胜古迹游记。这些叫作山的古迹在今天叫作人文景点,在祖先时代是巫祠和祭坛的遗址。在今天,无法知道遗址的名字(更何况连遗址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于是,就用半坡人,仰韶人,柜人,华人一些今天的词语命名。同样的,祖先也用他们时代的词语来命名他们祖先的遗址:小次山,大次山,薰吴山,玄阳山,众兽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莱山。这些名字不是始族的原名,而是收集资料时代的名字。
高字组成专用词语,叫做高阳,高辛,高是卫河方言的巫祠。这个字用在这里,就好象我们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庙宇说,这是佛祖庙。可注意的是,古河道的巫祠辉煌叫作高辛,高阳。演义看重这一篇资料,在于为颛顼起源于洮河找到了依据。
棕和竹在今天的的渭河北都不出产,可知遗址的时间多么早,气候曾经比今天温暖。
虎豹和犀兕的生存环境不同,不能在同一个地区(和同一个时期)出现。犀就是兕,兕就是犀,犀和兕源自不同的方言。可知,在大洪水时期气候变暖,出现过犀兕。
这一篇没有对渭河中段的记录,渭河的中段确实是水域,没有人居住。
凫徯:方言,发音fuxi,商方言,意兵呵。
其名自叫,见则有兵:人装扮的鸟在表演:我是凫兮,我是凫兮,有兵来了,有兵来了。
这一篇使用了许多商,周之际的词语,鹿字是古汉语,在方言里没有单音的鹿字。鹿台,在古汉语里意鹿原,有鹿的高地。
这一篇沿着渭河的北岸记录了十七山,可能是整理者得到的资料太少。联系相关的资料,渭河以北不是古汉语地区,古书中没有留下始族时代的记载。今天读起来觉得陌生。这一篇证实了:芮城人后代是通过陕北高原进入洮河。
( 原文 )
第一山 铃山
西次二经之首曰铃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第二山 泰冒山
西三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第三山 数历山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jiang,其鸟多鹦鹉,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第四山 高山
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馨石,青碧。
第五山 女床山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第六山 龙首山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笤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第七山 鹿台山
又西二百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