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翳风穴 (第1/2页)

好书推荐: 综影视:赠花手留香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阳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路旁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走着走着,我们在一棵大树下看到一位面容愁苦的路人。他蹲在地上,一只手扶着树干,另一只手不停地揉着自己的耳朵和脸颊。

太爷爷上前关切地询问:“这位兄弟,看你这般难受,是身体有何不适?”

路人叹了口气说道:“我这几日不知怎的,突然感觉耳朵里嗡嗡作响,像有无数只小虫在飞,而且半边脸都麻木了,嘴巴也歪向一边,喝水都往外漏。”

太爷爷仔细观察了他的面色和脉象,又询问了一些生活起居的情况,然后说道:“你这是风邪入侵,经络阻滞所致。”

说罢,太爷爷决定为他施针治疗。太爷爷让他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道:“小晨,你看好了,这便是翳风穴。”只见太爷爷手指落在他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能疏风通络,正是治疗他这病症的关键穴位。”

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轻轻捻转着刺入翳风穴。随着银针的深入,路人先是微微皱眉,随后表情逐渐舒缓。

太爷爷一边行针,一边说道:“这风邪最为狡猾,无孔不入。你近日怕是劳累又受了风,才让风邪有了可乘之机。”

大约过了一刻钟,太爷爷缓缓拔出银针。路人试着活动了一下脸部,惊喜地发现麻木感减轻了许多,耳朵里的嗡嗡声也小了。

他感激涕零,连连道谢:“恩人呐,您真是神医!”

太爷爷微笑着摆摆手:“记住,回去后要好好休息,避风保暖,莫要再让风邪有机可乘。”

告别了路人,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而太爷爷的医术和仁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太爷爷告诉我“翳”,原指用羽毛做的华盖,有遮蔽、掩盖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盖常被视为尊贵与保护的象征。而在中医术语中,“翳”常用来形容障碍、遮蔽或阻滞。“风”,在中医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风邪为六淫之首,具有善行数变、轻扬开泄等特点,容易侵袭人体导致多种疾病。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常被视为变化、流动和不稳定的象征。

当“翳”与“风”组合在一起成为“翳风”时,这个穴位的名称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它仿佛在告诉我们,此穴如同一个坚固的华盖,能够遮挡和抵御风邪的侵袭,为人体提供保护。

从中医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风邪的侵袭密切相关。风邪可能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从而引发各种病症,如头痛、面瘫、耳鸣耳聋等。而翳风穴,恰如一道坚固的屏障,能够抵御和驱散风邪的侵袭,消除风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风邪侵袭头部,导致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时,可能会出现头痛。此时,翳风穴发挥其“翳风”之效,如同华盖遮挡住狂风,疏通头部经络,调和气血,缓解头痛之苦。

面瘫,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经络,导致肌肉失养、弛缓不收所致。翳风穴犹如一把关键的钥匙,打开被风邪闭锁的经络之门,恢复面部气血的正常运行,使肌肉重新获得滋养和控制,从而改善面瘫症状,如同为面部遮挡住肆虐的风邪。

耳鸣耳聋,在中医看来,也常与风邪上扰清窍有关。翳风穴恰似一阵宁静的和风,平息风邪的扰动,滋养耳部经络,恢复耳部气血的充盈与畅通,让耳鸣之声渐消,耳聋之症得缓,仿佛为耳部营造了一个避风的港湾。

进一步探究翳风穴的治疗原理,还需从其所处的经络位置和气血运行特点来理解。翳风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三焦经主通行元气和水液代谢。当风邪侵袭,扰乱三焦经的气血运行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