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膏肓穴 (第1/2页)

好书推荐: 综影视:赠花手留香

记得有一天,在前往南阳的途中,一个晚霞漫天的傍晚,我和年轻的太爷爷行至一处小镇,决定入住一家旅店。

店老板是个憨厚朴实的中年人,在招待我们的过程中,面露愁容,唉声叹气。太爷爷心细如发,关切地询问店老板是否有烦心事。店老板长叹一声,道出了苦衷。

原来店老板的夫人患有慢性的虚劳病,多年来寻医问药,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夫人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常常感到气短乏力,稍微活动便气喘吁吁,夜晚睡眠也不安稳,多梦易醒。店老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太爷爷听闻,详细询问了夫人的症状、脉象和舌象。经过一番仔细的辨证论治,太爷爷心中有了数。

太爷爷对店老板说道:“你夫人这病,根源在于正气亏虚,气血不足。需长期调养,方可有望康复。”店老板急切地问道:“那这位先生,可有法子救救我夫人?”

太爷爷微微一笑,说道:“有一法,或可一试。可每日为夫人艾灸膏肓穴。”

店老板一脸疑惑:“这膏肓穴在何处?”

太爷爷耐心解释道:“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三寸处。你可让夫人俯卧,先找到肩胛骨内侧缘,然后从肩胛骨内侧缘垂直向下画一条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的位置,左右各旁开四指宽处,便是膏肓穴。”

太爷爷接着说:“艾灸此穴,可振奋阳气,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对夫人的虚劳之症大有裨益。但需注意,每次艾灸 15 至 20 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不可过度,以免烫伤。坚持数月,或可见效。”

店老板听后,眼中燃起希望之光,连连道谢,并请求我和太爷爷留下为其施治, 太爷爷决定留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太爷爷每日为老板的夫人艾灸膏肓穴。数月后,夫人的病情大有好转,精神渐佳,身体也逐渐有了力气。

店老板大喜,拿出五根金条表示感谢,太爷爷委婉拒绝。

太爷爷微笑着对我说道:“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只要用心调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望着太爷爷,心中对中医的神奇与智慧充满了敬佩的同时,也对太爷爷的崇高的医德表示敬佩。

后来,太爷爷给我讲“膏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年》中的“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里的“膏”和“肓”指的是人体深处药力难以到达的部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膏肓”常被用来形容病势沉重、难以救治的状态,“病入膏肓”这一成语更是深入人心,强调了病情的危急和棘手。

在中医理论中,“膏”通常被认为是心尖的脂肪,而“肓”则指的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区域。膏肓穴的命名,形象地揭示了其所在位置的深层和重要性。穴位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

从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来看,膏肓穴所处的位置是人体气血运行、津液输布的关键通道。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在经络中运行,滋养着脏腑、筋骨、肌肉和皮毛。

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或出现亏损时,人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膏肓穴作为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分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膏肓穴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膏肓穴能够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外邪难以入侵。

同时,对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