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 (第1/5页)

兰斯多恩侯爵的心猛地下沉了,忙道:“贵国政府……”

伍铭枢盯着英国人一字一句地回答道:“帝国政府将向波斯人民穆斯林志愿军提供便利。”

“志愿军?波斯志愿军?!”兰斯多恩惊讶地再次确认着,他心里立刻就回想起英国在支持意大利对土耳其战争问题上地失策——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远在亚洲的大中华帝国会插手这个事情!

“一旦爆发战争,帝国政府不能去阻止波斯人民援助穆斯林兄弟,更不能置同盟的义务于不顾,请大臣阁下谅解。”伍铭枢重复强调了一次自己的立场。

英国外交大臣会怎么想?能怎么想啊!中国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人家的是志愿军不是国防军,已经给足英国面子了。要真按照中土同盟地关系来看,中国派出大量的正规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远东和北非,这么长的距离真的能够被中国人忽略掉?控制在英国手里的苏伊士运河恐怕会成为关键因素吧?还有,意大利军舰敢于向装载着波斯志愿军的船只开炮吗?那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洛阳号战列舰在地中海的出现?中国人对意大利人的全面战争?中国难道不清楚现在意大利对土耳其动武实际上已经被德国和英国默认并支持着的吗?英国在拉意大利,德国在挽留意大利。这个国家在1911年变得非常重要!不,如果远东的中国出现在欧洲的纠纷里,如果太平洋联盟加入协约国的阵营,会有什么结果呢?

英国外交大臣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他不能马上用最正确的话去答复中国人,他没有丝毫的把握。因此,这个会晤等于是中国人对英国人下的一个通牒吧?

“阁下,波斯志愿军需要和平友好地通过苏伊士运河区,当然,帝国会和土耳其商量在战后向英国资本部分开放昔兰尼加的石油开采。为了和平,请大英帝国无论如何为了欧洲和北非的和平来考虑,也为了中英两国之间的长久友谊来考虑,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战争,必然会将大中华帝国卷入进去。120万帝国国防军在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在强大的海军舰队护送下履行帝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那帝国将为道义而不惜动员全部力量。中国,向来是重信守诺的礼仪之邦,在1911年,无论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中国人依然会坚守自己的传统与信念。”伍铭枢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的理由和威胁。

兰斯多恩最终没有做出答复,因为他必须要和伦敦联系以后才能对这么重大的时间给中国以答复。会晤没有结果地结束了,等待着下一次的会晤也许、可能会解决问题。可是事件的进展没有给英国人留下太多反应时间。

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海军战舰炮击土属北非沿岸城市。

1911年10月1日,大中华帝国政府正式向意大利提出抗议,同一天,波斯志愿军一万多人踏上商船、油轮,浩浩荡荡地开赴北非……

第八十八节 趁火打劫

中国人的态度促使英国首相立即召开了内阁会议,阿斯奎斯政府很快就拿出了应对的策略。用“堤内损失堤外补”这话基本可以概括英国的策略。

1911年9月30日,英国政府通令驻华大使朱尔典协调与中国的关系,同意向波斯志愿军开放苏伊士运河,同意中国海军舰艇进入地中海“维持和平”。

同时,英国政府联络俄国政府,联手协助希腊等巴尔干诸国,积极筹备成立巴尔干同盟,准备在土耳其最虚弱的时候发动战争。俄国也迅速地与罗马尼亚取得了联系,双方就“万一”发生欧洲大战时罗站在俄国方面的立场展开谈判。

与此同时,土耳其政府向国际社会呼吁调处意土争端。只有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要求意大利停止侵略行动,而其他国家竟然一致默许甚至支持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原因无它,两大军事集团都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